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球时报专题 > 正文

欧洲缺乏明确的对华战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6日09:45 环球时报

  欧洲需要一项中国战略。西方目前仍不知如何与中国这个大国打交道。

  高科技强国、发展中国家、世界经济的发动机、未来的超级大国以及脆弱的巨人———中国同时集合了多种形象。西方在与中国交往时再也不能疏忽大意了。根据官方的数字,在过去20年里,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9%左右。全球75%的玩具、58%的服装及29%的手机产自中国。每年有600亿—70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涌入中国。看来谁错过了中国,谁就错
过了未来。所有人都觉得中国的机遇之门在向自己敞开着。

  国际上对中国的争论描绘出了往往相互矛盾的图景:有人预测中国将崛起为超级大国,有人誓言中国即将崩溃。所有的看法似乎都言之有理。

  超级大国、高科技强国、发展中国家,每个名称都可以在中国找到与其相适应的图景。中国所展示出来的东西是方方面面的。我们面临的是两个关键性问题:首先,对于中国的内政外交我们有何期待?其次,该如何与中国打交道?

  务实、灵活、善于学习构成了中国外交成功的基本模式。在过去几年里,中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两个显著的转向。一是转向多边主义。中国认识到,多边机制中的合作并不一定意味着影响力的丧失。它抛弃了以双边关系为导向的旧的外交政策,并且在这方面迅速取得了成功,如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二是全球性的转向。如今,中国在拉美、非洲表现活跃,且构成了对西方的竞争。密集的出访外交、定期的商业代表团以及频繁的经贸交流都表明,随着中国的崛起,它在世界各地都留下了足迹。

  随之而产生的问题是:从西方人的角度看,如何对待中国的这种崛起?

  在对中国崛起的认识上,西方人犯了战略错误。在近30年里,西方一直仅把中国视为市场。而中国利用了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资金、技术培训标准以及管理方法。我们逐渐看到,中国从西方的市场成为了西方的竞争者。首先是在中国的本土,随后在我们自己的市场上,中国的竞争也加大了。以夷制夷,对于这一点,中国人有着深入的理解。

  西方必须做好与中国长期交往的准备,并且顺应不断变化的进程,制定相应战略。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在过去30年里,中国的发展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期,它唤醒了某种乐观情绪。然而,被掩盖的一个现实是:中国的成功有着西方资金和技术的巨大功劳。只是在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之后,我们才认识到今日的市场成为了明天的竞争者。

  迄今为止,面对中国崛起所带来的风险,我们应避免陷入片面的欣喜或担忧。这两种情绪毫无益处,它建立在西方与中国交往中的混乱之上。它们缺乏对中国的机遇和风险的现实眼光,缺乏一种协同,也缺乏在政治经济领域对在与中国交往时所要实现的共同利益的共识。▲

  (摘自1月3日德国《世界报》,原题:龙还是大熊猫?作者埃伯哈德·赞德施奈德,汪析译)

  《环球时报》(2006年01月04日第六版)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