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球时报专题 > 正文

在非洲感受中国气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6日09:45 环球时报

  2005年6月,我来到塞拉利昂。这是我在非洲从事报道工作20多年来首次到这个国家。我不想让我的纪录片重复英国电视节目里那些孤儿、战争受害者等老旧的非洲话题。我想报道非洲以外的人很少注意到的东西:中国在这个大陆上快速增长的影响。

  我来到首都弗里敦的宾吐玛尼酒店时,就感受到了这里的中国气息。早在塞拉利昂2002年结束内战前,北京城建集团就开始重建这家酒店了。客房的窗户玻璃上贴着身着中国
传统服装的小人,酒店经理杨舟(音)办公室的墙上也贴着反映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图片。酒店总统套房里所有东西都是中国制造。

  大多数欧洲公司多年前就从塞拉利昂撤走了,它们觉得在这里经商非常困难,但中国人看到了机会。40年前,中国人对非洲的兴趣出于意识形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集中精力在国内发展。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首次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中国对非洲的兴趣发生了变化。现在中国人成了非洲精力最旺盛的投资者。

  中国公司正努力成为跨国企业,非洲就是一块试验田。很多中国公司甚至从国内招来工人,几周就能盖一座楼。他们的工作速度让非洲人吃惊。塞拉利昂信息部长告诉我:“中国人好像从不休息,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中国的经理和翻译都住在兵营一样的房子里,没有配偶、没有小孩,这在西方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塞拉利昂驻中国的大使说:“在改变非洲贫穷方面,中国人做的比西方七国集团要多。假如西方国家要帮我们建一个体育场,那我们肯定现在还在和他们开会呢。而中国人一下就来了,来了就干。”

  我还雇了一名苏丹记者尼玛·厄尔巴吉,想看看中国投资如何改变着苏丹。她从苏丹

能源部那里得到了一段录像,录像中,中国的
地震
学家在沙漠考察;苏丹总统和中石油公司的负责人正在剪彩;首都喀土穆的广告牌上,中国的石油工人和微笑的苏丹人握手,底下用中文、阿拉伯文和英文写着“中石油:你亲密的朋友和忠诚的伙伴。”

  中国人以平等的姿态来到非洲,没有殖民者的遗风,也没带有憎恶感的复杂关系,它为非洲带来了欧洲和美国未能给予的机会。▲

  (摘自1月15日提前出版的英国杂志《葛兰太》,原题:我们爱中国,作者林德赛·希尔逊,李宏伟译)

  《环球时报》(2006年01月04日第六版)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