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专家不愿贬中国导演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6日09:45 环球时报 | |||
岁末年初,几部中国大片占领了国内的大小影院。强大的宣传攻势,豪华的制作班底,进军国外电影大奖的勃勃雄心,令国人恍然觉得中国电影似乎已经不输给好莱坞大片了。然而,许多看过影片的人却又产生了强烈的心理落差:胡编乱造的故事,故弄玄虚的特技。看到的影片远不如宣传中的那样精彩。于是,一时间媒体上恶评如潮。到底应如何认识和 中国电影的市场化还不够 记者来到位于洛杉矶的南加利福尼亚大学,采访了该校东亚研究中心主任骆思典(StanleyRosen)教授。该校的电影电视学院历年来在全美排名稳居第一,电影研究在全世界享有盛誉,骆思典则是一位“中国通”,每年不止一次到中国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对中国当代电影有着全面深刻的研究。提到上文中的这种情况,他微笑着表示:“看到的影片不如想象中的精彩并不是中国特有的情况,同样的事情在美国一再发生。”骆思典还表示,虽然最近中国一些电影的宣传声势不小,但是和好莱坞相比,只能是小巫见大巫。在美国,商业片花大钱做广告,已经成为惯例,尤其是投资巨大的影片,宣传总费用往往高达上千万美元,有的甚至达到五六千万,而这些钱绝大部分要在公映之前砸出去。而观众的口味总是有所不同,也就总会有人感到失望。“这就是毛泽东论述过的‘矛盾的普遍性’嘛!” 骆思典也指出,中美情况不同,不能简单类比。好莱坞之所以不惜血本大做广告,是因为其内部的各大制片公司之间有着强烈的竞争关系。中国电影则不然,总体来讲,中国电影的市场化,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应当进一步发挥市场的作用,促进电影发展。 盗版影响电影风格 骆思典教授对于盗版问题深表担忧。在美国,一部电影的票房收入一般仅占总收入的30%-35%,而DVD销售、向有线电视台出售版权等项收入加在一起,才构成影片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在中国,由于反盗版力度还不够,正版DVD销售给影片制作方带来的收益极为有限。这不仅限制电影产业的发展,甚至会影响到电影人的创作风格:一张盗版DVD比一张电影票便宜很多,又可以反复观看,这就意味着只有那些特技精彩、在电视屏幕上会减色的电影,才能够把大量观众吸引到电影院里,从而给电影制作方带来更多收益;自然而然地,电影界也会对拍摄这类画面冲击力强的影片情有独钟。这对于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恐怕是弊多利少。 对中国导演应该宽容些 关于电影艺术问题,记者电话采访了学术名作《电影里的中国》的作者、普林斯顿大学的谢柏轲(JeromeSilbergeld)教授。出于一名艺术史专家对艺术创作者的尊重,他一再强调,自己决不会因为某些作品不合自己的口味而去贬损创作者。但是,他坦言曾经吸引过他的张艺谋、陈凯歌影片,现在已经不是他关注的对象了。因为,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张、陈的新作已经不再创造性地揭示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层次矛盾。如果说他们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影片堪称“经典”的话,那么现在他们拍摄的则是“类型化”的影片,而缺乏独创性的“类型”并不是他这样的艺术史家研究的对象。 现就职于布朗大学的华裔电影研究专家周蕾(ReyChow)教授曾经对张艺谋电影的文化内涵进行过精深的阐述。周蕾认为,张艺谋近年拍摄的《英雄》、《十面埋伏》从艺术角度来讲算不上是他最优秀的电影,但也有相当的艺术水平。张艺谋在美国公映的影片票房收入占中国影片在美票房的一半左右。张的新片固然很商业化,但制作电影是需要很多钱的,电影如果不能赚到钱,导演就很难继续创作。周蕾认为,对于当代中国的优秀导演,应当“好好保护他们”,让他们有机会把中国和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一些中国观众在网上对张艺谋的部分批评,“有一点残忍”。 看来,市场与艺术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中国电影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交汇点,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环球时报》(2006年01月04日第十五版)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王霄飞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