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月发短信千条鲜有问候父母 仅半数大学生问候双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7日04:30 东方网

  从去年12月30日起,接连刊发了《南京东路街道试推“不孝榜”》、《敬老院要对不孝子女开罚单》两篇专题报道后,读者反响强烈。如果说这两篇更多的是报道处于“空巢”之中的老人的话,那么今天本文关注的对象则是中年父母,而他们的子女是风华正茂的大学生。

  岁末年初,正是父母们殷殷期盼共享天伦之乐之时,我们也盼望更多的子女能带给

父母们更多的问候和发自内心的关爱。

  每月发送短信近1000条,平均每天30多条,这样的拇指族如今在大学生中约占一半。可是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们每天主动给父母发短信或打电话的只有3%左右,每星期主动给父母发一次短信或打一次电话的学生仅10%。对于爸妈而言,儿女们的“温馨短信”实在是可望不可求。

  一位在出版社工作的张先生告诉记者,在浙江大学读书的女儿5年中发给他的短信不超过30条。一条女儿两年前发的短信至今还被他珍藏在手机里:“爸爸:午夜整理老信件,恍如隔世,外面很静,蛙声连绵,难以形容的幸福!重温您好多的深夜来信,不知该说什么好,只能说:谢谢您,爸爸!好困了。晚安!”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现在工作很忙吧,身体好吗?……虽然我很少写信,其实我很想家……”现在的大学生可能都不会唱甚至不知道《一封家书》这首歌了。

  记者发现,不少大学生手机很时尚,键盘上的字母几乎已被磨掉,完全要凭记忆和熟悉的感觉来按键。可见他们所发短信之频繁。

  记者问一些大学生,每天真的需要发那么多短信吗?他们表示,短信绝大部分是发给朋友或同学的,所聊内容很一般,“你在干吗?”、“吃了吗?”大都是上课时候发,吃饭发,晚上睡觉也发。特别是在不喜欢的课上,手机就成了消遣玩具,你来我往,发来发去,一堂课一下子就过去了。有时候晚上发短信到凌晨成为最正常不过的事了。

  据调查,类似这样每月要发很多短信却少给父母问候的大学生不在少数,即使家在外地的大学生也大都一样。据不完全统计显示,在大学读书期间每天主动给父母发短信或打电话的学生只有3%左右,每星期主动给父母发一次短信或打一次电话的学生有10%,每月主动给父母发一次短信或打一次电话的学生有30%,每学期主动给父母发一次短信或打一次电话的学生有50%。

  理解沟通最为重要

  观点一:道德教育的失败

  一位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专家指出,现在的大学生很少与父母联系,发短信问候的更是寥寥无几。他们有的一写信或打电话就是要钱。

  冰心曾说:“母亲,我是红莲,你是荷叶,心中的风雨来了,除了你还有谁为我遮挡”。现在的不少大学生几乎不懂得与家长的情感交流,甚至向父母问候的话语都很少说。有些学生课间不擦黑板,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见了老师擦肩而过不打招呼,甚至给老师起外号等等。虽然这些事情并不发生在每位大学生身上,但是也说明当前道德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观点二:独立自主的表现

  心理专家、上海德瑞姆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负责人冯耘就大学生给父母发短信为何这么难的问题提出了他的观点。大学生很少给父母发短信,有心理原因和外界环境因素,也是其对父母依赖减少的一种表现。中国文化决定我们的孩子依赖父母程度过高,诸如出现了“啃老族”状况。

  依赖父母在孩子早年呈现为一种正常状况,但到了初中高中,连一双袜子都要父母来洗,一次活动的成行与否也一定要父母来定,这就表现为过度依赖,这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尤其不利于其人格成长、心理健康。依赖感最终会分野两个路径,一是依赖症,另一条就是独立自主。父母们不必为收不到孩子短信而沮丧,孩子长大了,对父母的亲情表现方式呈现“泛化”状态。事事处处短信“汇报”、“征询”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孩子对父母的少关注。

  观点三:沟通技巧很重要

  孩子与父母短信互通少的问题,更多症结在以下两个问题上:一是对手机短信的“文化定位”;二是沟通的技巧与技术。现在大多数人把手机短信定位在“年轻时尚”上。于是,大多数父母便远离手机短信,一些大学生便会认为发短信给父母有不尊重之嫌,这可联系到“沟通的技巧技术”问题上。说到底,我们的父母、孩子都要有一个很好沟通。要从心理上做好调整:父母面对的是一个“正崛起”的有着独立人格的人,孩子面对的是一个成熟而不“老土”的人———在此心理的平等、温馨、互助的平台上,来看待两代人的短信问题比较恰当。

  “我的态度不好,让你伤心了”

  记者昨天看到了上海欧华学院的一位大二男生今年以来的手机账单,每月300元左右,其中发送短信近1000条。他告诉记者,在圣诞和年末,同学间相互发来发去的问候短信比平常多许多。记者问他,你每天发的几十条短信中有没有发给父母的?回答“几乎没有。有时候我晚回家了,父亲打电话我没接听,他又发短信问什么时候到家?我才回一条。”

  没什么话好说的

  交通大学医学院大三的一男生告诉记者,他虽然每天给母亲发2条短信,那只是对母亲每天给他发短信的回复而已,自己没有主动发过。

  上海建桥学院一位徐姓女生说,自己上大学两年来从没给父亲发过短信,倒是爸爸每晚会往寝室打电话,问问她有什么事没有。

  一位在松江大学城上学的上海外国语学院意大利语专业的大三女生说,自己的重要任务就是把书读好,和父母联系也只是生活上的事,比如妈妈给我买了一件什么衣服,或者我请他们买点日常生活用品,没有多少内容。碰上敏感话题,如没完没了地与男生打电话啦,找男朋友啦,他们也只是旁敲侧击,话中有话而已。时间一长,就更没有什么话说了,也用不着发短信了。

  突然有了说不出的伤感

  欧华学院那位大二男生认为,有事晚回家或者有什么事情还是打电话给父母比较好,发短信有点不习惯,也好像有点不尊重他们似的。所以一般不会给父母发短信。

  交通大学医学院那位大三男生告诉记者,尽管妈妈每天发短信给我,但自己三年时间里几乎没主动给妈妈发过短信问候。“有时候,我觉得自己长大了。当星期天晚上我准备回校时,妈妈在包里一会儿塞这个一会儿塞那个的,我常常会不耐烦。不过,在与你谈话的此刻,我突然有点说不出的伤感,其实我知道妈妈是为我好,关心我。真想对妈妈说一句:对不起!对不起!我的态度很不好,让你伤心了。”

  毕业前感悟父母的爱

  在南京读大学的小王女生说,自己大学快毕业了,竟然没有主动向爸爸妈妈问过好,给他们发的短信简直是屈指可数。前不久我着手给他们写一封信,也算是对他们为我操心4年的一个交代———

  爸爸妈妈,最近过得好吗?我的大学4年生活快要结束了。回想起这1500多个日日夜夜,你们对我的操心,我实在难以用文字表达,想说我是多么多么地爱你们,可每次话到嘴边,怎么也开不了口。这次以写信的方式告诉你们,真的很感谢爸爸妈妈这22年来给予我的爱。

  短信是奢望

  记者了解到,这些大学生的父母年龄一般在45—50岁,除了家庭困难者外,大都有手机也会发短信。欧华学院那位男生的父亲是公司总经理,上外那位女生的父亲是街道干部,交通大学医学院那位男生的母亲是本市一家会展公司主管,建桥学院那位女生的父亲在市工商局工作。

  在市工商局从事财务工作的徐科长说,现在孩子大了,他们有自己的学习环境和同学关系,我们家长只是在生活上过问一下而已。孩子在学习上跟得上,没有什么情绪波动,能顺利毕业就可以了。至于给不给我们发短信,我们无所谓。

  欧华学院男生的父亲是总经理,也称得上事务繁忙。他说只要儿子不闯祸,太太平平就行了,发不发短信没关系,即使与我们家长联系,还是打电话比较好,比较直截了当。

  另一些家长认为,孩子虽然进了大学,但还是很不成熟的,非常希望每天能听到孩子的声音和想法,能与孩子交流交流,为他们释疑解惑。但由于孩子从高中起就一直有家长管头管脑、管得太多的想法,到了大学后更不愿意主动与家长交流,生怕有些事让家长知道了反而会没完没了。要想这些大学生每天给家长主动发短信或者打电话,简直就是一种奢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