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梦幻舒曼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7日06:15 人民网-人民日报

  张长

  纵观舒曼一生,在交响曲方面无疑难与贝多芬等大师相比,但他开了组曲的先河,特别是钢琴小品。一首《梦幻曲》在我听来,似乎舒曼的风格、思想、情感都浓缩其中了。

  梦幻不虚假。梦幻是想象力的升华,所有实实在在的美好,都是梦幻的结果。

  提起贝多芬,马上会想到《英雄》、《田园》、《命运》……这些大交响曲。可要谈到舒曼,爱乐者恐怕最先想到的还是《梦幻曲》,少有人知道他的大作品《第四交响曲》、《曼弗雷德序曲》什么的。

  我之认识舒曼也是从《梦幻曲》开始。从作品到作者,这个认识经历了30多年。虽然改革开放以后,有机会听到他别的作品,可不知为什么,“舒曼”这个名字于我始终和梦幻连在一起。

  那是上世纪60年代在西双版纳工作的日子。一个朋友从昆明给我寄了两本巴掌大的书,一本《摇篮曲集》,一本《轻音乐曲集》。纸质低劣,所收作品却出奇的好。《梦幻曲》就收到《轻音乐曲集》里。它有谱无词。晚上就着一盏煤油灯轻声哼着那些简谱。曲子并不复杂,且节奏很慢,很快就学会了。便用口琴吹,又用口哨吹,走出茅屋见月色迷濛,榕树林子里有夜雾升起,那乳白的月色和乳白的雾气相互交融,所营造出的氛围确有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在特定环境里经历的事总不会忘记,《梦幻曲》便这样让我一哼难忘。

  其实,《梦幻曲》只是舒曼著名的组曲《童年情景》中的一首。然就是这只有四小节的乐曲此后居然被改编为小提琴、大提琴、竖琴、长笛、吉他独奏曲,管弦乐曲及无伴奏合唱曲等等,在全世界广为流传,似乎成了舒曼的标签,舒曼的象征了。一个小曲如此反复诠释,音乐史上似还少见。

  “大音稀声”。最复杂的常常又是最简单的。如果你把“稀声”的“大音”演绎开去,你才能看出其复杂的内涵。那些因改编《梦幻曲》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正是它情感上的丰富内涵被成功发掘的结果。人类的情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愁肠百结,悲喜交集,剪不断、理还乱,意识流……这种无形而又无比丰富的东西最适合用音乐来表现。《梦幻曲》短短四小节里到底浓缩了多少舒曼乃至全人类共同的情感,了解一下舒曼的一生,感受一下我们自己哼或听这首曲子时候产生的那种情绪就会有很深刻的理解。

  舒曼(1810—1856)出生在一个有文学气氛的家庭里,从小就表现出特异的禀赋。和莫扎特一样,他7岁就能作曲,10岁便与学友一道用两把小提琴,两支长笛,一支单簧管,两把法国号组成的小乐队演奏自己的管弦乐作品。他还写诗、写散文、写论文,组织文学社与同学在一起朗读、讨论。其中《诗与音乐艺术的内在关系》一文最早展示出他后来作为一个音乐评论家的才华。同时代的肖邦、韦伯、柏辽兹、勃拉姆斯等都得益于舒曼创办的《新乐坛》的批评与赞扬而事业愈加有成。正如丰子恺先生所言:“在艺术上,创作的才能与批判的才能往往不能两立,但舒曼是一个特例。”这种文学上的才华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但舒曼在音乐上的天赋是找不到遗传因素的。他的直系、旁系家族中都没有音乐家。倒是父亲传给了舒曼文学天赋的同时,也把他的神经质遗传给了儿子。使舒曼从小感情充沛,想象力极强。常因感情过于亢奋而狂躁失控。他的无名指在练琴时老不灵光,愤怒的舒曼一气之下,竟把无名指和中指捆在一起狂练,以致使这指头造成永久性的损伤。到15岁时舒曼一反常态变得异常沉默和孤独。有过多的愁绪,过多的困惑和过多的烦恼———少年维特的烦恼。他的钢琴小品《为什么》,听起来就像是一个疑问号。略带忧郁情调的旋律中能感受到一个青年的徬徨和苦闷。不由让人想到海涅的《北海·问海》中的诗句:“在海滨……痴立着一个青年男子/他用抑郁的嘴唇问着海涛/啊,请给我解释人生之谜/告诉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他从何而来,他往何处去……/金色的星辰上住着何人……”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作家、艺术家都有对人、对天(宇宙)的追问和幻想。此类例证举不胜举。舒曼在《梦幻曲》里展示的我以为就是这种如梦的幻想和困惑。它不是现实的,是没有答案的。听听那最终的乐句,仿佛就是一种哀伤,一种无奈———曲终了,你还得回到现实中来。

  是的,《梦幻曲》只是《童年情景》组曲中的一首。有趣的是,从问世以来,少有人把它当儿童钢琴曲;恰恰相反,喜欢听这首曲子的人多是成年人甚至饱经风霜的老人,这是值得深思的。

  舒曼写《梦幻曲》发端的只是想到热恋中的恋人克拉拉的儿时情景,但又何尝不是作曲家自己的情感宣泄呢?那是一个关于天国、天使的童话般的梦。那是幻想,关于一个理想之地的如诗如画的幻想,他不知道它在什么地方,一切“梦幻”而已!所以它忧伤。乐曲最后一句,确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听后无不黯然神伤———你和作曲家一样,总得回到现实中来。

  是一个什么样的现实呢?

  于舒曼,当时他首先要克服他和克拉拉婚姻的障碍。即克拉拉的父亲维克的阻挠。维克认定舒曼是一个“酒鬼”,一个“狂人”,坚决地反对把女儿嫁给他。他先是迫使女儿退回舒曼的情书,这使舒曼非常伤心。老维克还扬言要暗杀他,舒曼只好躲开了。但这对年轻人之间的爱是割不断的。1837年8月,在莱比锡的一次音乐会上,克拉拉作为一位钢琴家,特意演奏了舒曼的作品,这使绝望的舒曼异常感动!他们又书来信往,恢复了联系。就在克拉拉以演奏名义绕道巴黎准备与舒曼见面时,老维克一纸家书,措辞严厉,硬把克拉拉又追回家里。此时正在维也纳推销音乐杂志,准备为结婚筹措点经费的舒曼发展也不顺利。很长一段时间他情绪灰暗,直到有一天,他去贝多芬墓地时意外捡到一支笔,他狂喜地认定这是贝多芬授给他的,一下子变得文思敏捷,乐思泉涌。回莱比锡后,他用它写下了《第一交响曲》及评论舒伯特作品的热情文字。在谈及只花4天时间写完《第一交响曲》时,他说:“我感谢那慈善的灵魂,使我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轻易地完成了这部作品。”

  我们不知道舒曼去贝多芬的墓地的确切时间,但我们确实知道这首《梦幻曲》,包括《童年情景》中的其他作品是写于1838年春天。是年3月18日他在给未婚妻克拉拉的信中说:“我近来常常内心充满音乐的感觉……竟使我的笔好像有了魔力一样,很快就写出了30首可爱的小曲……然后从中选出13首,题名为《童年情景》……”如果《童年情景》也是在从贝多芬墓地回来之后写成的,那更证明俄国传记作家鲍科莱契利耶夫关于舒曼的评论:“他属于那种为幻想所笼罩的灵魂。”的确,在舒曼的作品中,除这首《梦幻曲》之外,以幻想为题的还有作于1837年的8首《幻想曲》,写于1838年的《C大调幻想曲》以及献给克拉拉的《钢琴与管弦乐幻想曲》等等。

  舒曼与肖邦属于同时代,不过肖邦是法兰西浪漫派作曲家,而舒曼是德意志浪漫派作曲家。拿肖邦那首有名的钢琴小品《即兴与幻想》与舒曼的作品相比较,就能听出其中的差异。肖邦热情,有春之明媚,舒曼虽也热烈奔放,骨子里却让人感到一种冬之深沉,德国哲学家的深沉。

  自然,作为社会人,舒曼也有很阳光的时候。那就是法庭判决他和克拉拉的婚姻合法,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时候。其间,舒曼写下了4部交响曲及《a小调钢琴协奏曲》、《曼弗雷德序曲》等杰出作品。最不可思议的是,在他和克拉拉恢复恋情至婚后的一年中,他一口气写下了138首歌曲,堪与歌曲之王舒伯特媲美。无疑,创作这些作品也要靠灵感,靠“幻想”。只是催化这些作品的是甜蜜的爱情。应该说舒曼作品中的亮色是克拉拉增添的。

  但这改变不了舒曼的性格和作品的风格。他常在孤独中沉思,不停地陷入幻想的深渊;得不到宣泄又变得狂躁。他说“有时真想砸碎钢琴,它似乎变得太狭窄,不能容纳我的思想。”

  幻想发展到极端可以导致幻听、幻觉。1853年之后,舒曼的耳朵里老奏响着一个“A”音。这个幻听一直困扰着他。后来幻觉也出现了:他声称“见”到了已故多年的门德尔松和舒伯特,面授一个极优美的旋律,他居然还据此写成了一首奏鸣曲,然而这毕竟是一种病态行为,那谱子也无非就是些支离破碎的乐段。有趣的是,后来勃拉姆斯认为这“鬼授”的旋律的确动听,他以此为主题,写下了那首有名的《四手联弹变奏曲》。

  1854年,时时沉溺于幻想中的舒曼精神病日趋严重。先是投莱茵河自杀未遂,尔后于1856年7月23日在精神病院中面对爱妻一阵大笑。去世。

  纵观舒曼一生,在交响曲方面无疑难与贝多芬等大师相比,但他开了组曲的先河,特别是钢琴小品。一首《梦幻曲》在我听来,似乎舒曼的风格、思想、情感都浓缩其中了。特别是由俄裔美籍大提琴家麦斯基演奏的《梦幻曲》更把这支曲子的内涵发挥得淋漓尽致!其中有多少惆怅,可又有多少向往,多少希冀啊!

  梦幻不虚假。梦幻是想象力的升华,所有实实在在的美好,都是梦幻的结果。

  《人民日报》(2006年01月07日第八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