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不能等成了遗产后再去保护,细数南京“非遗”家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7日09:02 南京报业网

  【金陵晚报报道】 日前,随着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的公示,许多南京人都不禁感叹,南京的上榜“非遗”怎么那么少?作为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都是不应该仅在全国501项“非遗”中占有4个席位的。为了全面查清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状况,记者近日走访了文化、旅游等相关部门。通过走访,记者发现,目前南京其实尚存有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陵晚报记者朱波实习记者周扬天宇

  南京史志专家告诉记者,其实,南京地区民俗文化活动和民间艺术形式理应是非常丰厚的。

  据历史记载,南京的曲艺活动最早能追溯到春秋时期,吴楚交界的地理让百姓自古就“信巫鬼、重淫祠”,留下了许多与巫术、驱鬼逐疫活动密切相关的傩舞艺术,比如“高淳跳五猖”、“六合红山香火神会”等;而到了汉末三国、直至东晋、宋齐梁陈,歌舞和民间游戏流行于宫廷和民间,“角抵“、“秋千”、“投壶”、“藏钩”等游戏都是或源于这一时代的南京或由南京推广出去的;而元明时代,南北交流的地理位置和政治文化中心更让南京的民俗文化活动流传到中国各地区,比方说“中秋吃月饼”,就被认为是与明代朱元璋相关,尤其这一时期发芽于南京的手工业技术,今天则是文化遗产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到了民国,南京再一次成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戏剧、舞蹈、文学等都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根据2004年南京市文化局的一项关于南京民间文艺活动的整理,发现:像高淳大马灯、溧水打水浒这样的民间文艺南京至少还有30多种。这些民间活动大部分在上世纪80年代还完好地被流传着。

  无独有偶,南京市旅游局就南京旅游资源日前也做了一个较全面的调查。

  调查将一些民俗文化、民间艺术、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列入其中,发现南京现存的原汁原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还是比较丰富的。几乎涵盖了音乐、舞蹈、美术、曲艺、戏剧、手工技术、民俗活动等多个方面。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分布在栖霞、六合、溧水、高淳等郊县地区。由于距离城市中心较远,不少至今还保留着。

  移风易俗使其面临绝境

  但是,调查又发现,南京的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问题也是不容乐观的。

  高淳、溧水是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较为丰富的地区,但同时,其消失的速度也最快,随着人们生活状态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很多古老风俗再很难保存下来。

  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原来占全国人口90%以上的农民,有相当一部分离开了乡村,来到城市。

  身在城市的他们不可避免地受到城市现代文明的影响,即便是仍然留在家乡的人们也同样会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这样一来,原本是村上或是宗族里非常重要的祭祀、庆典、祈祷、娱乐活动,在不少人看来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同时,由于农耕意识的萎缩,与这些意识相关的古老的技艺也没有了传人。

  以目前基本已经恢复的民间活动——高淳定埠镇韩桥村跳五猖来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没有了艺人,幸好仍然保留着完整的舞蹈舞步图谱和道具等,现在的高淳农民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可以重新舞蹈起来,但是,舞蹈最重要的道具——黄杨木制作的脸子,还要到苏州去找艺人雕刻;而溧水洪蓝镇又俗称为“高脚马”的蒲塘高跷,当地原高跷队共有15人,现在相继有14人过世,只剩下了一名叫作叶德武的老人,如果他不再收弟子,这个热闹的民间活动也就断了香火。

  重在全社会的保护氛围

  “若不是面临绝境,也就不需要我们称之为遗产”,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主任王露明告诉记者:保护工作既迫在眉睫,也需要看到其移风易俗面临消失的必然性。

  “一些社会习俗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生活背景,因为社会总在发展,必然有一些风俗和习惯是会变动的,比如说南京人过去习惯在正月十六、九月九登城墙,那是因为城墙是比较高的建筑物,现在,不要说没有这种习惯了,有这种习惯,也不会去登城墙啊,比城墙更高的公共建筑多了去了……”王露明解释说,其实大部分的文化习俗因为脱离了合适的背景,已经孤立了,但只要符合了审美以及人们对历史、对传统的认知,就应该保留。

  那么,如何来保护呢?首先,应当鼓励人们用笔、纸或磁带记录下这些随时可能消失的文化,同时,也要提倡全社会“保护‘保护工作者’”,对那些保护和留存古老回忆的人们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政府的参与就显得很重要。

  比如说这一次全国公示保护名录,就是一种政府主导行为,不管是上没有上榜,它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百姓的关注,这就是正确的。

  保护工作的目的绝非仅仅是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恰恰相反,王露明认为,保护工作的目的是不能让它们成为“遗产”,而是让它们继续活在世间。

  那么,南京还有多少家底呢?我们还需要认识和保护多少古老的习俗文化和传统技艺?

   新闻附加:南京部分“非遗”家底

  

  ■曲艺■:白局

  白局有700多年的历史,形同相声,表演一般一至三人,说的都是南京方言俚曲,通俗易懂、生动诙谐,是一种极具浓郁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据有关资料载,元曲曲牌中的“南京调”就是白局的古腔本调,又称数板或新闻腔,上世纪有名的香港电影《三笑》中的大部分曲调都出自南京白局。

  白局曲种起源于南京六合农村吹打班子,后被城南拥有20万之众的织锦工人接纳和吸收,是南京地区土生土长的一种曲艺形式。因南京味儿特足,很快赢得了广大市民的青睐,甚至登上大雅之堂,并分为不取报酬、只享招待的“白局”和收酬金的职业班“红局”,

  旧时白局的演出形式是一张四仙桌(人多时则拼两三张),一块白线毯,上摆花瓶一对,插上时令鲜花,中间放铜香炉一只,燃檀香,乐器有二胡、琵琶、月琴、小三弦、箫、笛、笙之类,以檀板、皮鼓及筷、碟、酒杯击节合拍,朴素大方,热闹红火。

  ■民俗活动■

  八鲜(或称旱八鲜)

  ——指南京野菜;民谚有云:南京人爱吃草,每到春天,南京人尤其是城南城北的老人就会携小篮小刀去郊野挖野菜。而旱八鲜,就是马齿苋、苜蓿头、马兰头、豌豆叶、菊花脑、枸杞头、荠菜、芦蒿等八样春季当令野蔬菜。

  此外,与旱八鲜对应,则有茨菰、莲藕、荸荠、茭白、水芹、菱角、芋苗、鸡头果等水产野菜,俗称“水八仙”。

  正月十六,爬城头

  外地人多在正月十六游寺观,但南京人却独喜欢爬城头。每年正月十六,这一天南京人都要和家人或三五好友登城览胜,俗话叫“走百病”、“踏太平”。

  三月三,荠菜煮鸡蛋

  上巳节是农历三月初三。南京有民谣道:“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女人不戴无钱用,女人一戴粮满仓。”这天人们采荠菜花煮鸡蛋,传说可治头痛。

  四月初八,食乌饭

  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南京城郊有蒸煮青精饭的习俗。青精饭,俗称乌饭,是把南天烛(一名青精树)茎叶捣烂、滤汁、泡糯米,晾干蒸煮而成。古时做法比现在要复杂得多,经“九浸九蒸九晒”,米粒紧缩,碧如坚珠。每天煮食一碗,能强筋骨、益气力,固精驻颜,被古人誉为“仙家服食”。

  高淳长芦龙灯

  高淳县的长芦龙灯习俗,源于宋代。长芦龙灯的特色是三龙同舞,与别地不同。其中黄龙头饰双冠,红、白两龙首各饰三冠,龙头高三米、龙体长40多米,分成24节,一个龙头需要3个人撑着,一条龙要100多人一起舞动。长芦龙灯出来时,火把开道,沿途烟花号炮连天,声势浩大,十分壮观。

  ■手工技艺■:金陵折扇

  折扇是南京著名的传统手工制品之一,早在宋代,南京制扇业就已远近闻名。明清时,每当科举大比之年,来南京参加科举的士子都要选购一些高档的折扇,待科考结束时带回,闲暇时在其上钤印题诗作画,或自行收藏,或馈赠亲友。

  ■戏剧■:高淳阳腔目连戏

  是南京地区的古老戏曲剧种。以南京市高淳县为中心,流传于江苏的溧水、溧阳、宜兴、江宁、句容和安徽的郎溪、广德、宣城、当涂等地。相传始于元代的高淳阳腔目连戏,是一个只演目连戏的独特剧种。

  这个有60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从来没有专业演员和职业戏班,所有演员和乐手,都是临时集合的农民和工人。

  ■舞蹈■:跳五猖

  最古老的原始舞蹈——傩舞的分支,流行于南京市高淳县及安徽省郎溪县。相传“跳五猖”兴盛于明代初期,1949年后停顿,如今有所恢复。过去在庙会中上演,现在成为欢度春节的文娱节目。五猖是指东西南北中五方天帝,跳五猖包括五猖、六武士、道士、和尚、土地、判官等10多人的舞蹈。先在广场进行,然后巡回表演。

  ■美术■:六合农民画

  色彩鲜艳、淳朴自然、想像力丰富、感染力强。六合农民画没有任何做作的地方,没有任何参照物。

  (编辑田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