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踏访红军长征遗迹--余庆采访手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7日10:12 贵州日报

  71年前,红军长征曾三过余庆,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如今,余庆县仍然保留着红军当年留下的遗迹,世代传承。在余庆采访的几天中,红色记忆在一处处历史遗迹的寻访中缓缓打开。

  沿县城余庆河逆流而上,庄严肃穆的红军烈士陵园很快就出现在我们眼前。陵园大门的门楣上,由肖克将军亲笔提写的“红军烈士陵园”6个大字遒劲豪放,熠熠生辉。总长1

13米的石阶依山而建,象征着113名牺牲在余庆的红军战士。每踏上一步,我们的脚步、我们的心都沉甸甸。

  陵园规模不大,但设计独具匠心。门楼石碑,梯台高塔,廊阁坟茔都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纪念碑前是两个种满青松的花园,看似普通,却暗藏着深意。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花园就像一个迷宫,只有找到通往出口的正确路线,才能到达纪念碑缅怀革命先烈,否则只能辗转徘徊于花园中蜿蜒曲折的小路。这样的设计象征着当年红军二万五千里曲折、艰辛、迂回辗转的长征路。

  听工作人员这样介绍,我们不禁也想亲身感受一下。从进口开始,顺着石路一步步向前走,但不一会儿就走投无路,只好折回来重走一遍。这样反复了几次,直走得汗淌,我们都没有到达终点。最后,在工作人员的指点下,我们终于“突出重围”。在此过程中,我们仿佛穿过历史的风云,与红军战士同行在长征路上,经历那烈火硝烟与血雨腥风的考验,体验红军长征那山重水复、迂回曲折的历程,心中不由自主地涌出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以及突出敌人重围、破除迷雾、找准革命方向的大智大慧的无限钦佩之情。

  站在纪念碑前,我们默默地瞻仰革命先烈,依托对革命前辈们的无限哀思。纪念碑身后的坟茔里则长眠着113名红军战士的英灵。工作人员刘科国告诉我们,红军烈士陵园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每年清明,余庆县机关、学校、团体都来这里祭奠先烈,寄托哀思,入党、入团、入队宣誓仪式也在这里进行,已成为余庆县传承红军精神、继承革命传统的重要场所。

  22日,由县城出发,汽车在宽敞的柏油路上奔驰一小时就到了当年红军抢渡乌江战斗遗址————回龙渡所在的大乌江镇。让我们遗憾的是,由于交通条件所限,我们未能到达渡口遗址。在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左部长的讲述中,我们的思绪飞到炮火连天的革命战争时代和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搭浮桥、炮火猛攻、当地百姓积极协助……1935年,红一军团、红九军团在这里成功渡江北上。如今,渡口依然峭壁凌云,一道道长满青苔与荆棘的石垣,一条条被荒草落叶填塞过半的战壕以及纪念碑上“红军抢渡乌江战斗遗址”的鲜红文字,依旧见证着当年那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大乌江镇已成为对接构皮滩水电站的乌江沿岸重镇。

  红军抢渡乌江与当地百姓结下的深厚情谊如今依然存在。步行半小时,我们在渡口边上的岩门村村民李光武家门上找到了保留至今的两幅红军标语。“打倒日本及一切帝国主义,打倒卖国的国民党”清晰可辨,而另一幅只能依稀看见几个字“夺取国民党的武器来武装红军民众……”。据李光武弟弟介绍,李光武家的房已改建了三次,为了保留红军标语,每次建新房时,他都保存好这块写有标语的门板,以完成爷爷李玉清“一定要保留好红军标语”的遗愿,将标语一代代传承下去。

  位于余庆县龙家镇光辉村的万丈坑红军墓曾有60余名红军战士被杀害于此。这个人称万丈坑的深坑直径约为5米,往下一看深不见底,坑边矗立着红军烈士墓,墓的左、右、前方立有六块纪念碑,碑上记载着红军战士牺牲的经过和人数。今年7月,遵义师范学院大学生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重点服务团与余庆县龙家小学学生来这里祭奠先烈英灵,并立碑于此。遵义师范团委还在龙家小学建立红色文化传承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作为已列入中国100个红色经典旅游景区之一,红军在乌江两岸写下的标语、留下的遗物、战斗过的遗址和遇难地,都是余庆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也是余庆发展红色旅游的宝贵财富。当我们注视着这些历史遗迹,一股浓浓的红色情节在我们胸中撞击、升腾……

  作者:田洋 孙晓蓉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