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看腻了北大“为天下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7日15:29 信息时报

  李斌

  “北京大学16名学生因作弊被取消学位,3人受处分”(新华网北京1月5日电)的新闻,昨天遭受了网友们猛烈炮火的洗礼。网友们的矛头所向,并非北大严格执行考试纪律并伴之以惩处办法有啥不妥。而是新闻的叙述方式所隐隐然传递的信息,似乎北大反作弊是开了风气之先,对全国高校有示范作用,有“带头大哥”的风范。而事实上,某些高校早就已

经实行本科生作弊就取消学位的制度,惩处的方法甚至更严厉———情节严重的开除学籍。

  一种常态摊在北大身上就变成了新闻,甚至被大张旗鼓的标榜,就算媒体更青睐名头响亮的报道对象是不成文的惯例,这种有自吹自擂嫌疑的处理也难怪旁人看不惯了。有人也许会认为这种怒气有点吹毛求疵,纯粹是嫉妒心理作怪。但作为以“世界一流大学”为办学取向的中国王牌大学,据日前一项权威评估显示是“亚洲大学老大”的北大,公众对其谦虚自持的态度、道德标尺的高度本就应该有更苛刻的要求。

  而存在的另外一种可能是:在北大自身来说,“学生因作弊被取消学位”的确是头一遭,这背后的含义更值得读者细细品味。即便是的确“为天下先”的“本科生抄袭论文、雇枪手写论文或替别人当枪手都将被开除”规定,其执行力度和前景也未见乐观,因为据笔者搜寻出上述新闻所依据的、北大教务部2005年12月19日发布的《04-05学年第二学期本科考试违纪作弊处理情况通报》全文,发现“任课教师在期末论文阅卷中发现涉嫌抄袭的仅4起”,或许是北大在本科生的学术规范养成教育方面确有成效,敢于犯事并被拿下者寥寥,但在目前普遍浮躁的学术生态环境下,院士、博导都未能作出垂范的情况下,这样的解释恐怕您也未必相信吧?

  “强奸犯”不知自己强奸了谁

  去年“北京改革警务由严打模式变为整体防控模式”(《新京报》2005年6月20日)的新闻曾引起广泛关注,因为这是警方首次正面反思“严打”的弊端,而“强奸犯被判刑10年却不知强奸了谁,刑满释放后苦寻10多年未果”(《新文化报》1月6日)的新闻,则将“严打”给无辜者造成的伤痛展示得淋漓尽致。

  细观报道,无辜的“强奸犯”张威军的遭遇不如佘祥林离奇,比起已被处决的他的“同案犯”曹福吉,以及河北的聂树斌案,我们甚至可以说他已经算是幸运的,至少保住了一条命。但性质却同出一辙,都是在特定时期的法律和刑事政策加诸老百姓的黑色幽默。可以说,张威军没有“强奸”谁,反倒是被法律“强奸”了。说得更明确一点,这个“法律”是被某些素质低下、甚至怀着不可告人目的的执法者玩弄于股掌之中的!

  张威军的倒霉从大环境上可以归咎于1983年实施的第一次全国统一的严打,从当时的办案程序上看,“侦查员、检察员和审判员联合办案,三个人一合计就判了,甚至不需要复核,也不需要被害人当庭指证。”如此潦草仓猝,显然不能做到实事求是,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这些弊端早已被执法者所体认、学者所诟病)。也就为某些“有心人”提供了制造冤案的便利条件。

  请看长春市农安县人民法院下达的“(83)刑字第441号”刑事判决书(原文节选):“被告人张威军于一九八二年春的一天夜间,将流氓强奸犯曹福吉(已处决)强奸后并挟持刀被告人家的榛柴乡上台子村六社的女社员刘××强奸。”请问读者您们看得明白吗?反正笔者是琢磨不透。连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都不具备的审判长,他所制作的错漏百出的判决书,其法律效力自然只会让人笑掉大牙!办案人员仅仅素质低下也罢了,更值得关注的是如果姓刘的被害人纯属子虚乌有(这一点几乎是可以肯定的),那么张威军就有被合谋迫害的嫌疑(他当时在告土地非法交易的状),曹福吉则可能是另一个聂树斌———而这点无疑更令人毛骨悚然。

  当然这些都有待于相关部门的调查取证,昔日执法者的改悔。“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表示:要使人民群众‘告状有门,冤情能申’”(新华网北京1月5日电)的新闻给了当事人和旁观者一丝希望,但联系长春市各级法院连续四次驳回张威军的申诉的事实,即使在法制建设日益健全的今天,执法者是否有拨乱反正的勇气,肖院长的表态能否做到上情下达、上行下效,也实在不令人乐观。

  过剩只因民众消费不起

  “一份国研报告认为,中国卫生资源总量已超过现有经济发展水平,需调控好过剩卫生资源”(《新京报》1月6日)的新闻,对“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作出了全新的分析:医疗技术水平低、卫生资源中公共投入不足以及医疗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都不是根源。因为有13%患者不采取治疗措施、中国医生门急诊人次较低、中国医院床位利用率低等理由若干。

  笔者很怀疑专家貌似新颖的理论是在无菌房里捣鼓出来的。中国的医疗资源的确是完全充足的,只不过却是广大群众消费不起的!用屁股思考都看得明白:如果不是看病贵,人都不敢看病,卫生资源会过剩吗?医疗设施是不怎么缺,关键的是广大群众缺钱。最终的问题,兜兜转转又得回到医疗费用过高上来。

  医疗服务出现类似于通货膨胀的相对过剩现象,无疑“应从加强政府规划和调控、规范服务行为以及引导医疗需求等方面寻找出路。”这一点,“卫生部部长高强指出:医疗服务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存在4大矛盾”(中新网1月5日电)的新闻揭示得更透彻。道理谁都懂,症结也很明显了,但具备可行性的方案呢,我们看不到,令人纳闷的是老百姓的愿望只是降低药价、减少费用,并没有妄想让医院变成福利院,这样朴素的要求怎么像是乌托邦的理想,遥不可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