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宗教与审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7日17:02 南方日报

  文/洪治纲

  哲学家卡西尔曾说:“艺术在它的起源中,在它的萌芽时期,似乎就是与神话联结在一起的;即便在后来的发展进程中,它也从未完全摆脱神话与宗教思维的影响和力量。”的确,无论是从发生学意义上还是从审美本质上看,人类的艺术从产生到发展,都是与宗教保持着各种深邃而又复杂的关系。正因如此,很多学者在探究艺术的本质及其内部规律时,总

是将宗教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艺术渊源。但是,由于宗教派别的不同,它们对于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艺术又会产生各不相同的审美影响,若要有效探析这些不同的影响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隐秘关系,不仅需要哲学、美学等坚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文化学、人类学等丰富的知识储备。这一点,我在读完蒋述卓先生的新著《宗教文艺与审美创造》后,感受尤深。

  《宗教文艺与审美创造》一书以异常开阔的文化视野,从宗教艺术谈起,一直论及宗教对中国当代作家创作的潜在影响,充分体现了一种“古今结合、中外结合、文史哲结合”的整体性学术思维,也折射了作者细致入微、“求真见性”的学术精神。作为一位在佛教与中古文学关系的研究中有着重要贡献的学者,蒋述卓先生不仅谙熟佛教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而且大量吸收了西方现代人文科学的研究成果。因此,在面对“宗教艺术与审美创造”这一复杂的命题时,他总是游刃有余地直入各种论题,在旁征博引之中展现自己的独特发现与思考。

  除了研究宗教艺术的诸种本质之外,该书还集中探讨了佛教对于中国艺术发展的重要影响。作者始终立足于“审美创造”这一核心理念,深入到佛教的各种教义和古典美学的内部,从艺术思维、生命理想、审美情趣等方面,探求并印证其内在精神的相通之处。譬如在论述传统意境理论时,作者就将它与佛教中的“境界说”进行全方位的比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境界说”中所包含的丰富内涵,而且也看到了以虚实相生为核心的“意境理论”对“境界说”的精妙吸收。在论及佛教的“心性说”与中国古代文艺创作心理学的关系时,作者通过双向梳理和分析,揭示了它们在心理学上的共振关系,以及它们在审美创造上的一致性。

  与此同时,该书还选择了一些古典文学的具体创作,作为考察对象,深入地分析了以禅论诗的中国诗学特征、南朝文学的崇佛现象以及中古志怪小说对佛教故事的汲取、梁陈隋唐小说对《经律相异》中诸多故事的巧妙移用等等,使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到,佛教与中国传统艺术之间的紧密关联,几乎涵盖了从创作主体、艺术实践到文本特征、审美接受等各个方面。也就是说,它们在整个艺术活动的过程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上彼此融会、相互渗透的情形。这种独特的情形,最终构成了中国传统美学中诸多重要的艺术理念和审美趣味,也使后来的艺术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传统的潜在规约。

  在佛教的禅宗之境中,“心”与“自性”一直处于终极之地位。所谓求真见性、“发明本心”,乃是对生命本体及其灵魂境界的最高追求,它既是“佛我”的统一,也是天、地、自然万物与人类生命的统一。而“中国人自古以农立国,常与天地大自然之生命体相接触,而人类生命亦寄存在此大生命中”,所以,“仰望天命之一心,亦为中国人之最高一艺术境界,亦最高一艺术心情。”(钱穆语)正因如此,我以为《宗教艺术与审美创造》一书在探讨宗教与中国艺术之间的关系时,其意义并不仅仅是为了发掘与阐释某种既成的艺术史实,而是试图通过这种发掘与阐释,对艺术与生命之间的本质关系进行“求真见性”式的执着探索。

  《宗教文艺与审美创造》,蒋述卓著,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