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学习昆山人如何不“欺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8日00:05 红网

  昆山,无论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曾经在苏州都只能叨陪末座,经过若干年的奋斗,“昆山”不但悄悄地赶了上来,在以“率先进入全面小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的江苏省,成为了全面小康率先中的率先!1月6日江苏省“学习昆山经验报告会”在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一位老家是盐城市建湖县的“昆山人” 苏善珍的介绍引起了笔者的注意:1998年10月,由于我所带资金较少,在车间做工的10多个村民知道后,积极帮助我们向村里反映,村支部陈书记得知这一消息,一次性借了10万元给我用于生产。1999年底,资金周转

困难,此刻,时任民营经济管理委员会项目经理的项惠林同志到我企业服务时知道情况后,做其亲友工作,筹集10万元现金借给我,真正解了我的燃眉之急。通过这两件事,我真切地体会到昆山本地人不“欺生”,没有把我们当外人,而是把我们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真心地关心、支持。(1月7日江苏网)

  昆山从苏州曾经最弱的一个县市一跃成为江苏“两个率先”排头兵,“全国百强县”的首位,基本全面达到小康社会的要求,这些成绩的取得固然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是我从一个外来的创业者中,看到这和昆山不“欺生”不无关系。

  虽然好多地方也重视吸引外地人,为此还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提供了不少配套服务,但是,这些服务、这些政策都是为了大的投资者、大的企业家的。有些地方为了把这些大款吸引来,不惜牺牲法律,提出投资者达到一定的规模,轻微违反法律可以不予追究。可是对那些没有钱,没有势的外来打工者这些地方却设置了种种障碍,从吃住行等对民工人为的提高门槛,如电动自行车要常住3年的民工才能上到牌照,公厕不准民工进,民工的孩子上学要么不收,要么就要交择校费等等。民工的正常生活权利都和本地人不一样,民工在外地创业艰难就可想而知了。

  可是一位外地人苏善珍在昆山的创业却让人感到了一股清新之风。他在昆山不但没有受到这样那样的歧视,而且,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昆山的各级组织和村民就像对待本地人一样的帮助他,借给他资金。这虽然发生在1998年和1999年,但对于现在来说,仍然显得那么珍贵,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好多地方,首先要做的是吸引资金,怎么会做没有吸引资金反而把资金给外地人的事情呢?对这些地方来说,这么做不是傻子是什么?

  这么多年的事实证明,昆山的做法不但不傻,而且比其他地方不惜牺牲法律的做法要高明得多。牺牲了法律,固然可以吸引一些投资者,但对于更多的投资者来说,会看到这个地方连起码的遵守法律的环境都得不到,又怎么会敢在这里投资呢?即使到这里投资的,肯定是那些投机者,一旦自己的目的达到,会立刻撤资到另外一个地方。而昆山对那些缺少资金的外地创业者给予本地人一样的帮助,找亲戚借钱给他们,这样的投资环境谁还不相信,那些真正有大投资、大企业的商人看到这个地方对没有什么钱的外地人都能如此帮助,自己为什么不能在这里投资,有什么理由不能在这里投资?有什么理由撤资不做大呢?

  和本地人一样对待外地人,这本身就给了外地人本地的归属感,只有有了这种归属感,才会自觉的把创业做大,融入当地的社会,那种过分优待大投资者和歧视无钱的民工做法,都会给这些人一种远离本地的逃离感,这种逃离感只会增加社会的不和谐,不但影响所有人的幸福感,还破坏着当地各种社会环境。看到这里,也许我们不难明白,昆山为什么平均每天诞生10家私营企业,目前有1500多家,个体户达到3万多。

  我们要学习昆山的还有很多,特别是在如何对待外地人上,包括对待那些没有多少钱的外地人,是歧视他们,还是帮助他们创业,值得全国各地学习。只有外地人能很好的生活、工作、创业,融入当地,社会才会和谐。

  (稿源:红网)

  (作者:肖华)

  (编辑:杨国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