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从流浪者到摄影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8日01:05 重庆晚报

  

从流浪者到摄影师

  刘权:在光与影的世界里,我沉思、冥想、回忆

  就像在钟鼎或竹简上书写的历史必然惜墨如金一样,昂贵的摄影曾经是少数人才能享有的奢侈品——那些镜头不是对准名流显贵、锦绣山河,就是记录重大题材、英雄事迹或

者那些能够登大雅之堂的华丽影像。就连老百姓都习惯了难得一次面对镜头摆POSE照一张春风满面的全家福时,要换身整洁鲜亮的衣服,站直喽,坐正点。

  然而,对于刘权来说,摄影早已从天堂掉下融入了生活的血肉。这位住在綦江、半路出家的摄影师,在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仍在用镜头不屈不挠地记录着生活的容颜。走近刘权,你会发现他是活在瞬间的人。也许他本身并不完美,可追求完美的他,在经历、记录、回忆的日子里周而复始,在光与影的世界里乐此不疲。

  怀梦的乡间顽童

  摄影是刘权的一个梦,做梦的时候很小,圆梦的时候很晚。

  40年前他出生在县齿轮厂的工人家庭,小学时代在文革中度过。可以想象,他童年时代惟一的“艺术熏陶”,除了样板戏就是忠字舞。小时候他长得高大魁梧,加上顽皮捣蛋,学习成绩稀松平常,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少年”。他并不喜欢艺术,而是发狂地热爱运动,尤其是阳刚味十足的武术。

  时间一晃到了1980年夏,像往常避暑方式一样,15岁的刘权来到綦江河游泳,这个无名日子的经历让他一辈子都刻骨铭心——“就在短短的一天,我目睹的三幅画面至今记忆犹新:黄昏时分,泡在河里的时候,我看到落日余辉在岸上运煤站的铁塔尖上,折射出眩目的光环;神奇的光环下,一对年轻情侣在河岸草坪垫上一块洁白的方巾,亲密无间依偎着看夕阳的远去;而在我旁边,半大的孩子们喧哗打闹,正在金光闪闪清澈的河水里捕捉鱼虾。”他现在回忆,三幅画从此像照片一样定格在脑海,怎么也抹不去,“当时,我就在琢磨,要是手里有个相机该多好啊!”

  正是这个时候,一种崭新的行当撞开了刘权渴求的眼帘,那就是相机和摄影。中学毕业前夕,他在朋友家第一次认识相机,第一次在相机中留下了自己的身影。短短的假期,他第一次知道了“曝光”、“取景”、“光圈”和“快门”等术语,然后借用那个傻瓜相机,在附近鸡公山,给伙伴们拍了几张看得见人影的相片,最后欢天喜地。

  但是兴趣终究被职业终止,1982年中学毕业,他背起行囊,像父辈一样只身来到齿轮厂,寻找属于自己的路,成为千百个车工之一。不久为了找到能赖以生存的技能,他学会驾驶开起八吨重的老黄河,为工厂拉煤拉钢材走南闯北。

  “老黄河的方向盘很沉,没有点本事根本车不转,厂里选我也是因为我浑身是力。”尽管开车生涯里他认真投入,被公认干得卖力,可他认为自己实在不是那块料,“我可不想一辈子当个车夫。”

  天山下的流浪者

  上世纪90年代初,他厌倦了长途奔波的疲惫,厌倦了驾驶室汽油的气息,于是从小燃烧在心里的一句口号成了由此改弦更张的绝妙写照:“一头扎进摄影里,投进这沸腾的生命。”

  虽然绘画和摄影艺术相通,都是用色彩和构图去表达思想,但他发现相机比画笔更能直观和迅速记录生活。“我买的第一部相机是海鸥测光单镜头相机,那是在新疆首府乌鲁木齐。”之前的1994年,他已毅然停薪留职,下海离开家乡,过上了流浪生活。他背负着人生的憧憬,南下海南岛,漂在北京城,奔波在城市之间,寻找属于自己的坐标。用他的话说,“我的性格就是属于叛逆和极端的载体,喜欢自由自在。”

  1995年,靠在海南当司机兼保镖赚得的两千多块血汗钱,他全买成了成捆的进口外烟和边疆罕见的牛肉干,怀着搞边贸发财的淘金美梦,从亚热带气候的海南岛,来到了天山脚下冰天雪地的阿拉山口边境。但残酷现实击碎了他的凭空想象,他生意亏本变得一无所有,万般无奈只好回到乌鲁木齐开中巴,在横冲直撞的血盆里抢饭吃,然后买了第一部相机。

  这段流浪时光里,在接触社会现实的沧桑中,刘权从幼稚走向成熟。不久他正式改行做摄影,开始时在乌鲁木齐公园、学校拍一些千人一面,流水线一样的合影或单人照。无疑,刘权是个有梦的人。他兴奋地讲述着感悟:“我一直想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也不用天天朝九晚五,踩着分针秒针小心翼翼走路。总之,我不断地寻找适合自己的一切。”

  这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可能具有艺术气质的人大都是这样的。而他唯一不能改变的生活方式就是摄影:“我喜欢各类主题拍摄,只要能让我感到舒心。在摄影里,我似乎能寻求到一种更贴近自己内心的精神寄托。”

  圆梦以后的生活

  “但是我想家啊!”他动容地说。2000年左右,喜欢自由的刘权回到了家乡,建立了今天的小工作室。他透露,至今已经陆续投资了数万元。他感慨道:“其实这几年流浪没有留下什么积蓄,都奉献给铁路和飞机了。”简陋的影楼开张了,但是他一点也没有当老板的感觉:“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摄影工人,拍摄自己喜欢的东西,拍摄客人需要的东西。”他觉得,兴趣比赚钱更重要。他认为,“自己喜欢做的事,才会投入全身心去做好,做好了就没有理由不成功。”

  成立之初,他力求“执着于视觉上的冲击,提倡公社式的平等自由,倡导私人化的服务,追求一对一式的拍摄理念。”有着诗人气质的刘权说,“我们的梦想,就是给你一片天空去圆你的梦,同时也圆我的梦。”

  正如很多自由摄影师那样,他没有大笔的投资单独租房,住处的客厅就是摄影棚,但这并不妨碍自由的艺术生根发芽。影楼成立时因为主要靠自己运营,大部分宣传全靠口碑,所以刚开始时很难,不仅不易为人所知,更难让人对这位“新生”的摄影师建立信任。“出去跑客户需要体力,但是搞宣传就需要脑力了,”他说,“脑力也不比体力更轻松,要整天冥思苦想。”

  “后来终于慢慢有人抱着尝试的心态来这里,拍摄后很多人喜出望外。”他眉飞色舞地说,“大部分客人更喜欢这种工作和生活的方式,没有拘束,很自由,我和客人在一起就像是老朋友,朋友总会越来越多的。”

  “在解决了知名度和信任感的难题之后,”刘权自信地说,“接下来就靠两个法宝了,一是服务,二是创意。”在刚过去的2005年,他先后独立拍摄了两部关注风俗民生的专题片《刘氏家谱》与《綦江生殖图腾与性文化发展史》,并得到本地电视媒体的关注。他介绍,自己并没刻意面向特定客户群,爱美女性、情侣与公司,都是既有客户。

  谈到奋斗目标,他显得神采飞扬,滔滔不绝:“投资影楼,最困难的不是技术改进和创意诞生,而是人才的短缺,‘形单影只’毕竟不是艺术追求的最终目标。”

  坚持胶卷与亲情

  刘权相信自己是目前仍然使用胶卷的少数摄影师之一,“我擅长拍人物,尤其是捕捉人物的肢体语言和脸部神情。到目前为止,只有传统胶卷能够将人的皮肤色泽最真实的显现出来。”

  他的人物特写照片除了有真实的视感,还很有感情,且不经修饰。除了相机和胶卷,他拍照时就只有一盏灯,不会花时间在电脑上动手脚,这也是他和许多年轻摄影师的最大不同。

  “工作室里可以有很多工具,但我只会选最适合自己、可以拍出最理想成绩的那个。”多年来,他都以同样的风格拍摄人物,问他到底看见自己的什么进步?他说得很坦率:“经过这么多年,我长大了,经历的事情也多了,这些累积其实都能通过捕捉一个人的神情表现出来。我的摄影风格没变,但我现在拍摄的照片比从前成熟了,这种成熟可以通过照片感觉出来,但很难实际说明。”

  从几年前起他开始尝试个性与自然光艺术摄影以及个人MTV摄制,可是他暂时不会尝试其他类型摄影。“我不是黑镜头或灰镜头摄影师,我个人也不喜欢也不主张将人们受灾受难的情景永恒留下来。对我来说,欣赏照片应该是快乐的,值得享受的一件美事。”

  很多摄影师都是这样,天天拿着相机拍别人,但在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却拍得较少,他也不例外。“你现在问起,我才想起除了一些家庭聚会,其他时候真的拍得不多,或许我应该开始安排为家人拍摄全家福了。”

  他相信自己拍得最多的是哥哥姐姐的女儿,两个正在读书的可爱侄女。“身为摄影师,只要有家庭聚会,我肯定是那个需要拿起相机的人,这是天经地义的。”但他强调,不论是拍客人或家人,他都一样用心用脑。而且,无论镜头面对的是谁,“对于拍照,我从来不认为是我在‘帮你拍照’,而是‘为你拍照’。”“有时候朋友问我是否可以为他们或他们的孩子拍照,或是有好朋友结婚,只要时间许可,我还是会出力。这是摄影师一定需要为朋友做的事,你不相信,去问其他摄影师,十有八九都一样。”

  (记者联系:13008329719)

  记者隆准文见习记者张质文网络编辑:翁正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