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重整河山看退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8日08:42 宁夏日报

  水清山绿换天地

  虽是万木萧条的冬季,但我们登高远望,还是看到了林草繁茂、植被绵厚的景象。

  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在生态脆弱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重大决策,其中90%的退耕还林任务被安排在西部。宁夏经过2000年的试点、2001年后的大面积退耕,现

已完成退耕还林1104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456万亩,宜林荒山地造林598万亩,封育50万亩,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其中大部分在生态条件恶劣的南部山区。

  5年过去了,原来灾年颗粒难收、丰年收成微薄的坡耕地,现在长满了沙柳、柠条、山桃、山杏、沙棘、枸杞、松树……山变绿了,水变清了。

  先行一步的彭阳县,经过退耕还林后自然环境进一步改善,基本实现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治理目标,每年少排泥沙500万吨,一般雨水,都不会造成灾害。2002年夏季,当地一昼夜降雨120多毫米,山上却没有形成洪流,水保设施完好无损。

  在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的西吉县,林木覆盖率5年内由8%提高到30%以上,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土壤侵蚀量也大幅度下降。水清山绿,已经不再是当地人遥不可及的梦想。

  2005年,位于中部干旱带上的同心县遭遇50年未遇的大旱,13个月累计降雨仅110毫米。大面积耕地无法播种,90万亩夏粮95%绝产。但是,在这个县最贫困的窑山乡五道岭子村,记者却看到了一片绿色。同心县副县长马宁告诉记者,没有退耕还林,这里的景象将“惨不忍睹”。

  退耕还林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在固原市五县区,畜牧业产值4年内就由2.06亿元提高到5.24亿元,肉牛饲养量占全区的38.84%。

  由于在退耕还林的同时建成了400万亩高标准农田,实行精耕细作,整个固原地区的粮食产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逐年增加,仅2004年就比2000年增收1.9亿公斤。

  退耕还林5年,宁夏河山为之一变。退耕还林,在宁夏最显著的效益是生态效益。

  功在利民得人心

  在山区各地采访,随便找一个农民问问对退耕还林的看法,都会得到这样的回应:“好得很嘛!”“太满意了!”“这事办到我们老百姓心里了!”

  不论是当地干部,还是普通群众,都对退耕还林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从最初的“要我退”,到后来的“我要退”,几乎没有多少“间隔”,争退耕还林指标,成为大家的共同心愿。有指标的,嫌少;没有指标的,争指标;指标尚未下,就先“退”下来再争取列入指标。结果,很多地区提前完成指标,超额完成指标。完成了指标的,还希望再追加指标。

  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青石峡村村主任苏建平告诉记者,全村在2000年退耕4316亩之后,又在2003年退耕567亩。现在还有500亩可退耕地,群众希望都退下来。

  账是明摆着的:每退一亩耕地,国家补贴100公斤粮、20元钱。而农民在这些贫瘠的土地上辛辛苦苦“刨食”,也难有这么多的收入!许多坡耕地,亩产不过50公斤,甚至更少!退耕还林,对许多农民来说,是“只赚不赔”的大好事。

  西吉县林业局的一份资料显示:该县因退耕累计减收粮食7200万公斤,而国家为此补贴的粮食却有1.11亿公斤,补贴的现金也有2220万元:“收”大于“减”。

  据介绍,在固原市,有110万人从退耕还林中受益,占当地农业人口的80%以上。国家补贴的粮款,在当地农民收入中占有很高的比例。

  在彭阳县,粮款补贴5年合计使退耕户户均增收7450元。这对年人均收入只有1000多元的地区来说,是个不得了的数字。

  同心县2005年遭遇了50年不遇的大旱,许多农田颗粒无收,但人心稳定,没有出现群体上访、结伴乞讨现象。马副县长一语中的:这主要得利于退耕还林。农民有了基本口粮,心里就不慌了。大旱之年,当地农民饮用水每吨运费最多达120元,全县每月为此就要支付500万元。当地政府限于财力只能解决其中一小部分,大部分是农民自己想办法解决了,这里面就有退耕还林的补助款。

  有多少人是因为有了退耕还林的补助,才度过了灾荒!

  腾出双手创新业

  退耕还林,不仅恢复了植被、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将大量农民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使他们腾出双手开辟新的产业,加快脱贫致富。

  记者在彭阳县柳沟门村采访时,见到了57岁的回族农民马德青。退耕还林后,他家利用当地日益增多的饲草养起了牛羊,日子越过越红火。2002年,他家从窑洞搬进4间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原来的窑洞变成了羊圈。今年又用卖牛的钱做学费送儿子到江西上大学,家里也装上了电话。据他说,他家的收入在村里只能算个“中等水平”。这两年,这个有40户人家的山村,就买了十几辆农用三轮车,80%的农户购买了摩托车。今年又有5户人家装上了电话,多数年轻人买了手机。抚今追昔,马德青感慨万千:“今天的日子,过去连想都不敢想啊!”

  原州区七营镇高崖村,原来是个远近闻名的穷村。退耕还林后,他们在2000亩布满盐碱的河滩地上栽种了枸杞,收入成倍增加。63岁的李文林家有8亩枸杞,每年6月到10月枸杞成熟季节,不仅全家人忙得不可开交,而且要从外面雇人来采摘枸杞。全村的窑洞,近两年全部变成了砖瓦房。昔日的告状村、要饭村、打架村,变成了安宁、和谐、初步解决温饱的新农村。说起退耕还林给全村带来的变化,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笑得合不拢嘴。

  彭阳县利用林草资源在退耕地里养起了“森林鸡”,现在,12个护林点放养的这种“生态鸡”已经达到2万只,规模还在继续扩大。

  原州区开城镇青石峡村大面积退耕后,从山上搬到离城镇只有2公里的地方。许多人利用这一优势搞起了多种经营和劳务输出,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在西吉县,有3万多名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在养殖、运输、经商、劳务输出、农产品加工销售等领域一展身手。

  在彭阳县,劳务输出人数由退耕前的2万人迅速增加到4万多人。

  在同心县,2001年到2005年劳务输出累计达到39.5万人次,总收入达7.9亿元。

  许多地方在退耕还林后大面积调整了种植结构,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增加收入。

  退耕还林,被宁夏人民誉为民心工程、扶贫工程、德政工程。退耕还林,以“粮食换生态”,收到了“一举多赢”的效益! (光明日报记者 庄电一 本报记者 王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