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体验 见证 记录 传递——从黎平到湄潭长征路上采访手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8日10:27 贵州日报

  1934年12月14日,中国工农红军由湖南通道进入贵州黎平,在贵州高原播洒革命的种子,留下光辉的足迹。2005年12月14日,我们特意选择71年前红军长征入黔的日子,踏上“沿着红军的足迹————穿行多彩贵州”大型采访报道的征程。

  出征前的10多天,我们专门到省委党史办、省委宣传部、省图书馆、省社科院、本报信息中心等地,借来大量书籍和史料,并走访我省几位历史文化名人,登录了一些专业红

色历史网站,阅读了大量关于红军长征的史料,充分了解了红军长征宏大的历史背景,从中截取红军长征在贵州的精彩片段,了解了贵州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战略地位,贵州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我们在被红军长征精神所打动、钦佩、感染的同时,也为我们脚下这片热土而自豪。

  2005年12月18日,在黎平举行的万人启动仪式上,从省委宣传部负责人的手中接过鲜红的采访团团旗,本报报道组一行4名文字记者、2名摄影记者,兵分两路,沿着当年红军在贵州的足迹,开始了这次不同寻常的采访。

  近20天的时间,我们途经黎平、剑河、台江、镇远、施秉、黄平、余庆、瓮安、湄潭,行程4000余公里,深入沿线各地城镇、农村、学校、革命历史遗迹,寻访红军留下的动人故事,采撷长征精神结下的丰硕成果。

  一路上,我们听当地老百姓议论最多的是那位叫刘国宝的九旬老红军在家人的陪同下重访长征路的故事,我们两个组一路追赶,但都与他擦肩而过,我们始终跟在这位老红军的后面。

  每到一地,当地百姓都主动为我们作向导,带我们到当年红军走过的路、爬过的山、趟过的河、战斗过的地方,告诉我们一些鲜为人知的红军故事,流露出他们对红军的爱戴和敬仰之情。

  每到一地,当地党委、政府以及宣传、党史部门都给予我们热情的支持,积极协助我们采访。黎平县委宣传部、党史办的同志连续5天和我们一起,到乡镇、村寨、学校、旅游景区进行采访;剑河县委党史办的同志不辞辛劳,和记者一起徒步往返4个多小时,翻山越岭,寻访战斗遗址。

  每到一地,当地在长征精神指引下努力奋进、艰苦创业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人振奋。红军入黔第一镇黎平县洪州镇正在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镇里的同志兴奋地告诉我们,再过两年,变化会更大;在著名的侗寨肇兴,比利时人史克莱签了30年的合同,租下一民居来开酒吧,首期就付了6年的租金近10万元;在余庆县大乌江镇凉风村,村民使用健身器材锻炼身体;在施秉县牛大场镇,当地农民依靠药材发家致富,摩托车经营点比县城的还多,姑娘的嫁妆中还有农用车,家家户户都开着摩托车、农用车到地里种药,到市场卖药。

  一路上,我们看到,公路、广播电视、通讯的“乡乡通”工程已基本完成,“村村通”工程正在全面铺开,许多农家的屋顶上都安装了“锅盖”,能清晰地收看几十个频道的节目;大多数村民家都装上了无线座机,村里的一些年轻人都用上了手机,有的边远村寨虽然还是沙石路,但路基已经打好,很快将铺成油路。

  我们沿途采访的一些地方,有的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还相对贫穷和落后,但干部群众千方百计谋发展的不屈信念让人敬佩。在黄平县黄飘乡屯上村居住着一位健在的老红军,这位92岁高龄的老人和老伴相依为命,三个儿女因贫困而外出打工无法照顾老人,村里大多数人也还过着比较贫穷的生活。我们去的时候,看到村里正在修水泥村道。黄飘乡副乡长张再勇告诉记者,这里的村支书黄光文从1998年上任起就一门心思带领村民搞生产、谋发展,1999年,他带领群众修建通村公路,硬是在半山腰上劈出一条路,除夕夜都没休息,如今,这条1.5公里长的路成为屯上村通往外界的惟一通道。路通了致富门路也多了,养猪、种枣、种魔芋都在尝试,之后他又为村里跑来人饮工程、沼气工程、路面硬化等项目,使屯上村面貌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长征路上,蕴藏着许多精彩的宝,闪光的“金”。从黎平到湄潭,这是一次“淘金”般的穿行。我们常常工作到次日凌晨两、三点,第二天一早又投入新的采访中。白天,我们或行进在颠簸的路上,或步行在崎岖的乡间小道,与群众交谈,触摸历史,感受现实;晚上,我们在房间里交流采访心得、整理采访资料,及时把我们的所见所闻通过手中的笔、电脑发回报社,奉献给读者。

  特别令人鼓舞的是,报道一推出,就受到读者的关注。我们行进在采访途中,不断接到读者打来的电话,称赞这组系列报道紧扣主题,既写红军传统,又颂今日巨变。报道生动形象,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历史中寻找故事,在普通人身上挖掘发现红军文化精神对贵州人民群众的深远影响,用普通人的声音把历史、把故事传递给读者,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可读性,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还有读者给记者发来手机短信,这样写道,这组报道踏访革命老区,反映了老区现代风貌,展示红色土地的变化,发掘沿线的红色旅游资源,使“沿着红军的足迹”成为强势推动我省红色旅游的助推器。

  这次在新长征路上特殊而难忘的采访,我们体验了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精神,见证了红军走过的地方的历史变迁,记录了贵州这片热土上可歌可颂的新景象,传递了贵州革命老区人民热爱贵州、建设贵州的志气和信心。

  作者:向永东 张齐 孙晓蓉 田洋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