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不要轻视“小人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9日00:00 红网

  近日,从吴兴人先生的大作《月黑风高夜的一丝星光》中得悉,唐山作家张庆洲经过长期调查后,写了一本《唐山警世录》,向世人透露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震撼世界的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震前曾被准确地预报出来了。”

  最早预测出唐山将发生大地震的是开滦马家沟地震台的预报员马希融。从1976年5月28日开始,马希融发现,一直平稳的地电阻率出现了急速下降的现象。他一边加紧观测计算

,一边观察地下水和动物变化。为慎重起见,他还与其他地震台进行沟通,最后确认监测结果无误。7月6日,马希融正式向国家地震局、河北地震局、开滦矿务局地震办公室发出短期将有强烈地震的紧急预报。在时隔8天之后,即7月14日,国家地震局才派来了两位分析地震室负责地电的“专家”。他们检查了设备、线路后得出“地电阻率值下降是干扰引起的”这一武断而偏面的结论,掩盖了地电阻率急速下降的异常现象,失去了对唐山地震预测、预报的机会,对这场大灾难的形成负有重大责任。《唐山警世录》记录了这一天马希融与地震“专家”的对话:

  专家:如果按照你的意见,唐山不就在地震中毁了吗?

  马希融:我是这个看法。

  专家:如果真是大震,发生前将有许多小震。

  马希融:如果先发生大震,后发生小震群呢?

  专家:世界上还没有这样的震例。

  马希融:昌黎后土桥是专业地震台,为什么近两个月来曲线形态和我台那么一致?

  专家:后土桥地震台内外线很乱,现在也承认是异常了。以后我给你寄一些资料来,你好好学习学习吧。

  事隔30年再看这篇对话,还无法抑制心中的愤慨。这哪像在对事关百万人生命财产的科学预报进行讨论研究啊?简直是在开政治玩笑!这种无知加权威的结果,无疑就是失职和灾难。谁也不会相信,这样一个重要的科学情报,就因为提出预报者是个“小人物”而被置之不理。这是唐山人的悲哀,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7月26日、27日两天,唐山地电阻率再次急剧下降。马希融思虑再三,不顾国家地震局“专家”作出的“权威”结论,于7月27日18时,再次拿起电话,向开滦矿务局地震办公室发出强震临震预报:“地电阻率的急剧变化,反映了地壳介质变异,由微破裂急转大破裂,比海城7.3级还要大的地震将随时可能发生。”此时距唐山大地震发生还有9个小时。如果上级机关重视这个来自“小人物”的预报,采取紧急措施防震抗震,虽无法逃避这场灾难,但损失一定会大大减轻。令人遗憾的是,马希融的警报再次被那些玩忽职守的官员们置之脑后,几个小时后,一场特大的地震发生了,唐山在几分钟内毁灭了,夺走了20多万人的生命,这一教训实在是太惨痛了,令人难以容忍。

  所谓“小人物”,一般指的就是像马希融这样在基层单位从事具体工作的研究人员或办事人员,他们没官没职,无权无势,人微言轻,即使有真才实学,真知灼见,也往往得不到重视和重用,更不用说关怀和支持了。有的还被认为是“自不量力”、“不安分”而受到冷嘲热讽,甚至压制、打击。中科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2003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王永志,在上个世纪上六十年代那个非常时期,也曾因为年纪轻、职务低而受到冷落。在一次讨论会上,大家正因为火箭达不到设计射程又找不到解决办法而一筹莫展时,这个刚从学校毕业不久、只有中尉军衔的年轻人根据自己的实验大胆提出一个减少燃料的方案,被在场的“大人物”讥为“胡思乱想”,根本不予理睬。后来,他大着胆子去求见坐镇酒泉的技术总指挥钱学森。钱学森耐心听了他的陈述后,觉得这个年轻人说得有道理,还夸奖他善于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牡新途径,随即叫来总工程师,要他们按照王永志说的办法去试验,果然获得了成功。后来,在钱学森关怀和支持下不断进步,王永志很快成长为我国国防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前几年,钱学森又破格推荐他担任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他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如果不是钱学森的及时发现和全力支持,这个“小人物”有可能被那些“大人物”扼杀在摇篮里。要真那样,他个人的不幸还是小事,我国的航天事业将不知要走多少弯路!实现载人飞船上天也不知要推迟多少年!

  其实,“大人物”也是从“小人物”来的。在我国历史上,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周朝的开国元勋姜尚,一生穷困潦倒,到八十岁还一事无成。在渭水边钓鱼被文王姬昌所发现,破格启用,委以统帅全军的重任。后来,辅佐武王发纣,创下周朝八百年基业。帮助秦王图强争霜的百里奚,原在楚国为奴,后被秦国用五张羊皮换回,才得以施展奇才。蔺相如只是赵国一大臣门下普通食客,后经主人举荐,随赵王赴会,智斗秦王,完璧归赵,成为一代名相。名垂千古的诸葛亮,也曾在南阳躬耕自食。这些“小人物”之所以能脱颖而出,靠的是“伯乐”的举荐。这种机遇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多数有真才实学的“小人物”则淹没在历史的浊流中,其“杀手”往往就是那些“德高望重”的“大人物”。

  既然“大人物”原来也是从“小人物”中挣扎出来的,本应该懂得真理常常就掌握在“小人物”手中的道理,更应当体会过“小人物”成长的艰难。那么,在“十年媳妇熬成婆”之后,为什么却往往对“小人物”采取高傲、蛮横的态度呢?这个问题说起来很简单,其实很复杂。有个人素质问题,工作作风和思想作风问题,也有体制和制度问题。有的人一旦出了名,成了某一领域的权威人物,或者担任其种领导工作,就自以为高人一等,惟我独尊,神圣不可侵犯。如果听到不同的意见,特别是和自己的观点相悖的意见,就认为是对他的权威的蔑视和挑战,不仅在心理上排斥,而且视为大逆不道。不但不能耐心地听,认真地看,到实地去考察,反复分析研究,虚心地从中找出有创见的东西,加以肯定、吸收和支持,反而采取不屑一顾的傲慢态度,或置之不理,或求全责备,抓住一点,以偏盖全,横加指责,甚至打击报复。

  尊重“小人物”,说底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种社会制度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一个人来讲,特别是那些有权威的人讲,则是检验其素养、识见、胸怀和品质的一块试金石。为了加快发展我国的经济和文化,早日实现民族振兴、造福子孙的宏伟目标,必须营造一个适宜于各种人才尤其是“小人物”健康成长的政治土壤和宽松的社会环境,让各种各类的“小人物”,脱颖而出,茁壮成长,为国家的担杠挑樑。还必须有更多像钱学森那样有识才之眼、容才之量、爱才之心、育才之策、用才之胆的大师级人物,去发现、培育、支持、保护、推举出一批又一批像王永志那样杰出的新人,一代又一代地开展接力赛,不断推出世界一流人才、一流水平、一流业绩。这是他们个人之幸,更是国家和民族之幸。

  (稿源:红网)

  (作者:徐恒足)

  (编辑:潇湘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