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有限“悬赏”造就无限“困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9日00:14 红网

  不良的教学方法必然出现尴尬的事情。期末考试将近,对考试成绩进行“悬赏”,成了不少家长激励孩子的手段,而孩子之间将物质奖励进行攀比的做法,也让家长吃不消。日前,浙江宁波一名家长说:“我孩子回家后将同学家长的奖励一一列出,嫌我给的奖励少,气得我几天吃不下饭。”(1月4日《现代金报》)

  物质激发物欲,自古皆然。家长过分看重物质奖励,而这种看得见的物质奖励,其

作用很容易被孩子的欲望瓦解。这次奖三块钱,下次就拿五块;你奖布娃娃,人家奖电脑。孩子学着用你的思维看奖励,那种攀比心理又让这种刺激的“等级”越来越高,最终会令家长难以接受。本来只想意思一下的家长,突然发现孩子的“物欲”越来越强,苦恼自然就产生了。

  虽然家长明白这样的道理,可又喜欢不自觉地不这么做,这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颇为普遍。一名小学四年级老师说,她班上90%的家长都用了物质激励的方法,如果按照这种比例推测,或者好事者再来个全国物质奖励金额“抽样调查”,恐怕会令国人大吃一惊。如果有人说某年代的年轻人是“垮掉的一代”“迷茫的一代”,那么这一代人将是“物欲一代”,从教育发展和社会需要来看,如此情境不能不令人担忧。

  因此当紧要还原奖励本义,孩子学习是为将来的生活和工作做准备,是为了培养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需要让孩子认识到,身心健康,学业进步,自身素质不断地提高,便是最好的奖励。作为成长的“助手”的父母可以进行物质奖励,但这种奖励不是孩子进步后主要的或唯一的评价。让孩子明白,就算今天奖你成千上万,将来不会生活,不能工作,不能为社会作出贡献,那又有什么用呢?

  家长的“困境”来自自身,而非孩子。如果这一代真是“物欲一代”,责任该由其培养者负。没有孩子生来就持有某种想法,就自然而然地形成攀比心理,这些是家长等长辈言传身教的结果。如果始终采取良好的鼓励方式,孩子就是偶尔有点其他想法,也不会固执起来,校正并不困难,更不会出现令家长几天吃不下饭的情形。

  有限的“悬赏”需要让位给无限的精神激励,无限的“困境”一定能消融于奖励的本义的回归过程,这便是笔者给家长的一点建议。

  (稿源:红网)

  (作者:龚明俊)

  (编辑:潇湘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