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丝的词语(絮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9日03:46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汉语词典中,颇有一些词语,与“丝”字相关。

  查《康熙字典》,从“系”字旁的字,就有874个,其中名词动词和形容词都有。先民造字,真是极富创造力,以致于到今天,我们仅凭偏旁,便可识别其词性,了解它与丝的关系,甚至可以引申出别的含义来。

  与丝有关之物,许多都已经不存在,甚至已经难以考证。但它却证明了一点,即丝与人类的生活,曾是十分密切。衣食住行,乃至思维,哪样都离不开它。

  在宋代成书的《太平御览》中,“丝”被排在布帛部之首,锦、绣、绫、罗、绢、帛、绵、纨等,都在其后,最后才是布。何以如此?想必是因为它资格最老。四五千年的嫘祖,发明养蚕之术,造成了养蚕业的兴盛,丝织业的发达。其他织物都难以与它相比。

  “丝”字常被用作形容词,加强对某一事物的描绘效果。如“丝毫”、“丝丝入扣”、“一丝不苟”、“一丝不挂”、“一丝一毫”、“丝恩发怨”、“丝来线去”等,这些词或成语,其本质意义,大多是借用丝的形象特征,来比喻某事某物,都是极言其小。

  “丝”小到什么程度?古人曾用它作为计量单位。一蚕所吐为一忽,五忽为系,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有“差之毫厘,缪之千里”之说,曾以为厘毫为最小,其实不然,如今的计量单位,不仅“厘毫”不是最小,就是“忽”之下,也还有“毫微米”(即纳米)。科学的理念,无论大和小,都是无限的。

  语言学家讲语义,而在哲人那里,有时却引申其哲学意义。比如蚕丝,哲人就悟出其中的许多哲理。有古人说:“皎皎练丝,为蓝则青,得丹则赤,得糵则黄,得泥则黑。”说明环境影响之重要。又有古人说:“丝俱生于蚕,为缯则贱,为锦则贵。”说明贵贱非天生,人为使然。

  最有意思的是这一说法:“食蚕而吐丝,前乱而后治。”哲人把蚕吐丝的现象,看成由乱到治的过程。想象极为生动,比喻十分形象。桑叶到了蚕的肚子里,千头万绪,混乱不堪,但经过消化,内部梳理,产生了质的变化,由乱而治,成了有序的丝。由此可知,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应该如此,要用心治乱,方能变无序为有序。由此可知,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应该如此,要用心治乱,方能变无序为有序。哲人的眼识,正是从客观事物的变化中,得到启发和提高,从而总结出哲理,反过来影响人类的思维,推动社会变革的进程。

  由“丝”引申出来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仍旧有很多,并且不断地有所发展。这都是语言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具有时代感的原因所在。正如电脑的出现和普及,引发出许多与电脑有关的词语那样,“丝”的词语也必将有一个消长的过程。

  那么,未来以“系”为偏旁的字,究竟会多于还是少于874个?与“丝”有关的词语,会增加还是会减少?这一切,都决定于未来的生活。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它们都会与丝同在。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01月09日第八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