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整合之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9日05:25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我市作为西南地区的科技中心,在国家整体科技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央在蓉高校、科研院所众多,一些学科领域在全国具备很强的实力,但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始终不能顺畅地互通有无,似乎隔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墙。

  现状·A面

  资源掌握者需要对话

  2004年,我市有各类重点实验室128个,各级工程技术中心67个,每年申报的各级科技计划项目2000余项,获得支持的项目约600项,产业化较好的不足100项。市科技顾问团的专家们在分析成都的科技资源整合现状后得出这样的综合评估:成都科技资源丰富,成果的本地转化率较低,即直接推动地方发展的科技力量相对薄弱。

  “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尤其在成都,中央和省在蓉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多,真正能够形成对地方经济起现实带动作用,形成新的生产力的并不多。”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成都市科技顾问团特聘顾问李晓西教授认为,“关键就是要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脱节的问题。”在这方面,比较现实的是搭建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让科研成果的供需双方可以及时对话。

  现状·B面

  整合让成都受益匪浅

  资源整合,成都一直在说,也一直在做。在刚刚过去的“十五”,通过实施《成都·高科技行动计划》,我市科技事业在“半整合”的状态下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48%上升到2004年的51.5%,科技竞争力在全国50个城市的排名从2002年的第27位上升到2004年的第9位。

  中科院成院地合作典范

  中科院院属研究所与成都市企业合作,近年来共开展院地合作项目365项,其中光电子产业项目71个,生物医药产业项目67个,电子信息产业项目72个,新材料产业项目16个。据对近120个合作项目的调查统计,2004年为地方形成销售收入23亿元,利税7.4亿元。五年来,中科院的科技成果转移和产业化实体共实现销售收入160.2亿元,利税47.1亿元。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2001—2004年,我市累计实施重点科技项目2493项,专利申请量从2000年的1964件上升到2004年的4324件,专利授权数由2000年的1008件上升到2004年的2636件,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分别排名第五和第三。模糊数学、毫米—红外线、肿瘤生物治疗、大熊猫人工繁殖等前沿学科的研究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核技术等高技术领域,形成了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

  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

  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及环保等五大高新技术领域,我市重点引进了英特尔、中芯国际、友尼森、TCL等一批高科技龙头企业,成都地奥、银河磁体、迈普等本地优势高科技企业进一步壮大,为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点。截至2004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910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50亿元,比2000年增长504亿元,年均增幅达28.2%。

  城市科技服务功能得到加强

  产业化技术研发平台、创业孵化平台、知识产权服务与保护平台、技术产权交易平台、科技风险投融资平台、咨询评估平台等六大平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市拥有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7个,孵化器29个,孵化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技术转移中心5个,风险投资与管理机构50家,注册资金20亿元。四川(成都)两院院士咨询服务中心、成都联合产权交易所等中介机构相继成立,有力地促进了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寻因 利益驱动渐筑高墙

  推倒横在科技与经济之间这堵无形的墙,是墙两边人们共同的呼声,但久推不倒,是什么在支撑着墙基?

  电子科技大学产业处处长李建黎的另一个身份是成都成电大学产业园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集高校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和企业家三重角色于一身,对“推墙”之难体会深刻。他说:“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科技、经济工作目标不一致,墙内外人员所受利益驱动不同,行动的结果当然就只能是‘你呼吁你的,我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成都的科技资源优势主要集中在驻蓉的国家级高校、科研院所和军工科研机构,这些单位作为国家培养人才和基础性研究的单位,主要追求的目标是培养人才、开展基础研究与完成国家特殊性目标的科研任务,最后才是成果产业化。其经费的来源、课题的选择都主要围绕前两项目标开展,形成的成果都以论文、著作、基础性发明成果和国家专用技术等形式为主。因此,其成果产业化目前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还没有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电子科技集团30所副所长雷吉成研究员认为,虽然近年来科研院所和高校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的意识上有了较大转变,也采取了许多措施,但为完成国家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各研究单位仍十分注重自身科技人员队伍的相对稳定,并把最好的资源如人才、设备、经费等配置到教育和科研上,这与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科技人员走出院墙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矛盾。

  出路 打通体制机制瓶颈

  西南交大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陈光教授指出,我市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但条块分割,这让人感觉有优无势,根本原因在于运行多年的体制和机制已不适应当前成都经济社会的发展。

  因此,只有解决了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整合资源、使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才能找到真正的出路。例如,中央与地方、军工与民用、地方科技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应形成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区域内科技资源更加有效地整合,避免造成决策成本提高和行政资源、科技资源的浪费。在运行机制上,应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形成市场和政府共同驱动科技发展的格局。在资源利用上,中央、地方和军民之间要尽快解决资源整合的紧迫需求与体制分割的矛盾,避免重复研究现象。在政策导向上,科技政策、产业政策之间应有机衔接,从而形成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之间的良性互动。

  “打通体制机制瓶颈”意欲何在?为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的话也许有点直白:成都高校、大院大所的科技资源雄厚,无疑是潜在的巨大优势,但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而言,主体只有一个,就是企业。实现我市科技资源有效配置的重点,是以建设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推进在蓉高校、大院大所与企业在技术创新上资源共享和良性互动,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行动 “挥刀”制度改革搭建共享平台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技创新,深化体制改革。”这将是“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资源整合的战略指导思想。市科技局局长陈海元告诉记者,下一个五年,成都将从市情出发,注重制度创新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创新体系,牢固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实现中央与地方、市内与市外、军工与民用科技资源的有效集成,实现各创新要素的有效结合。

  据市科技局透露,未来五年,成都将充分利用在蓉科研资源,组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和自然科技资源等共享平台。打破条块分割,对相关部门和行业长期持续积累的科学数据,以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和建库,建设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立信息服务、信息决策体系,建设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建立军民融合的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创新要素的双向流动和转移。将建立地方政府与中央科研院所的联系协作机制,充分调动中央在蓉科技资源,以整合国防民用科技资源为突破口,强化国防科技与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打破创新体系中的军民分离格局,以建设“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基地”等形式,促进国防科技由“以军为主、保军转民”向“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转变。同时,整合社会存量科技资源,建立企业有偿使用在蓉高校、科研院所、军工企业尖端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的补偿机制,提高全社会科技资源的共享程度。本报记者何晓蓉缪琴摄影张全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