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银河”正青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9日06:04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李健 通讯员 王握文 续丰收

  “到我们公司来吧,年薪40万。”有人说。

  对于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的年轻专家们来说,这样的诱惑一年可能遇上好几次。而他们的回答也十分耐人寻味:“离开银河团队,永远只是理想中的一个玩笑。”

  从最初只有9个人的研制小组,到国家“高性能计算创新团队”;从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到在世界巨型机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这个创新团队始终以国家和军队的战略需求为牵引,坚持自主创新,不断攻克核心关键技术,为中华民族争光。

  这个平均年龄35岁左右的团队,和银河事业一样,正值青春。

  银河团队突然年轻20岁

  1994年3月的一天,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会议室。100多名科研人员正在听取一场关于银河-Ⅲ构想的报告。31岁的普通教员杨学军,听到自己被宣布为银河-Ⅲ的总设计师。而此前总设计师组的成员基本上都是杨的老师,他连课题组副组长都不是。

  回到家里,杨学军整整一个星期没睡好觉。他对妻子说:“叫我当总设计师助理,出出点子还可以,现在叫我干总设计师,这等于把银河交到了我的手上,担子实在太重”。

  现已是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的杨学军说,“当时我抽烟很猛,每天至少两包,与平常相比,这个纪录随着银河-Ⅲ一起上了新台阶”。和杨学军一起走上设计师和课题组长关键岗位的,还有一批30岁左右的年轻人。

  银河-Ⅲ的队伍成立了,平均年龄只有36.6岁,和研制出银河-Ⅰ亿次机、银河-Ⅱ十亿次机的前两代银河人比较,一下子年轻了20岁。

  计算机学院训练部部长王怀民说,计算机更新换代日新月异,必然是年轻人的事业,而我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才断档,更加紧迫地要求青年一代脱颖而出。

  银河-Ⅱ总指挥陈福接教授深情地说,“能够承担国家一代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任务,机会很难得;能够承担两代,机会更难得。我们这代人有经验,也能够承担银河-Ⅲ,但是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决定了银河-Ⅲ必须由年轻人来承担。因为银河-Ⅱ完成后,我们已经50岁了,再干完银河-Ⅲ就60多岁了,以后的机器怎么办,让年轻人挑重担,他们可以干好几代,这对国家有利,对民族有利。”

  后来的事实证明,在研制银河-Ⅲ过程中实现人才交替,是一项有远见的战略决策。改革开放以来培养的年轻人作为中坚和骨干走上了前台。从银河-Ⅰ到银河-Ⅱ用了10年,银河-Ⅱ到银河-Ⅲ用了5年,银河-Ⅲ到更新一代高性能计算机仅用了3年。

  搞科研有时就像走钢丝

  年龄大小和岗位轻重的反差,在银河团队里让人吃惊,而年轻人面对巨大压力时的坦然,让人欣慰。

  刚刚32岁的卢凯博士现在领导着一个18名科研人员的研究室。他是室里年龄最大的一个,年龄最小的是一名刚刚进来的硕士,26岁。可这个计算机学院平均年龄最年轻的项目组正承担着银河高性能计算机研制任务中的关键工作,正如银河高性能计算机在解决国家安全、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性问题中那样,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计算机在交付用户使用前,最关键的是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我们做的是软件系统,就好比人有了骨骼和肌肉,还必须有神经系统把各个部分联络协调起来一样。”做“神经系统”的卢凯说,如果这一部分出了问题,整个高性能计算机研制就会失败。

  “感觉压力很大,有时候甚至会偶尔想到,搞科研有时就像走在钢丝绳上,弄不好可能会掉下深渊。不过,年轻人喜欢挑战这种压力。”

  为了把压力分解到具体工作中,卢凯的个人电脑上有一份他所负责团队的详细的工作日程表。这张表每个星期更新一次,包括每个科研人员每天必须完成的工作,甚至还包括某位女同事即将生小孩,她不能上班的日子由谁来顶替工作。

  为了保证团队工作不会因为某个人不在岗位而停滞,卢凯钻研了领域内的每个细小问题和环节,任何一个科研人员出现问题,他自己随时可以顶上去。这样的准备几乎是每个科研骨干必须面对的问题。

  和卢凯同龄的王宝生负责网络系统方面的研究工作,他所在的团队30岁左右的年轻人占70%以上。为了强迫科研人员释放压力,得到短暂的休息,王宝生有时带着大家唱唱歌,看看电影,可最后发现“一有机会,大家讨论最热烈的还是科研上的事情”。

  有一种氛围激发潜能

  现在孙志刚博士还能回忆起进入银河团队前,从一场批评老师的争论中获得的第一笔“财富”。那一天,孙志刚突然站起来,对正在演示科研方案的老师说“你的方案完全不对”,并列举诸多理由。课堂上,老师宽容地让他把理由讲完并表示赞许的情景,让孙志刚对银河团队氛围的理解更加深刻。

  “在科研工作中,对年轻人的宽容和信任,让所有人感动。”加入银河团队几年后,因为工作出色孙志刚担任了研究室主任,而这位曾经被“顶撞”的老师心悦诚服地成了他的下属。

  孙志刚喜欢跟这样的老师或同事在一起发表见解,“没有顾忌,没有上下级”。这种氛围让银河团队中的很多年轻人感觉“空间很大”。

  一位经常参加会议的年轻人说:“能在平等的基础上和领导直接对话,这种氛围让我们工作起来更踏实。”

  据了解,这种会议在银河团队里经常召开,并不是件稀罕的事情。计算机学院政委刘乔一,把这种氛围概括为“胸怀祖国、团结协作、志在高峰、奋勇拼搏”的银河精神的一部分。“正是在银河精神的感召下,大家团结协作,人人献计献策,以至有的设计思想,科研成果说不清到底该属于谁,所有技术上的难点最后都变成了科研攻关中的珍贵创新点。”

  几天前,刚刚毕业的博士管剑波从一批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如愿成为银河团队中新的一员。他说,“决心加入银河团队除了敬仰,我还看见每个人身上闪亮的地方,有一种精神和氛围擦亮了银河。”

  本报北京1月8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