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9日06:15 人民网-人民日报

  包心鉴

  主要观点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本质与核心是以人为本,进一步规范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内涵与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关键

与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阐明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科学方法是统筹兼顾、全面推进。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认识科学发展观,是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自觉发挥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指导作用的重要前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键在于把以人为本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必须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对于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将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本质、要求与目标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时代潮流,研究发展规律,积极吸收人类现代文明的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本质、要求与目标。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本质与核心是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经济社会发展,深刻指出:人类社会大体需要经历三大发展阶段———人对人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人自由全面的发展。这三大发展阶段,形成了以神为本、以物为本和以人为本三大发展理念。资本主义之前的社会形态,基本上是以神为本,人们主要从虚幻的神灵那里获取发展的价值与动力;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广泛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以物为本的阶段,生产关系及社会关系主要通过商品交易表现,人的本质掩盖在物的交换之中;只有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才真正进入以人为本的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目前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需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能完全超越人对物的依赖。但是,社会主义的性质和价值目标,决定了我们必然也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理念,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价值观。科学发展观坚持和体现了这一本质与核心,强调尊重人的主体价值、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实现人的主体利益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和前提。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规范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内涵与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片面的、单一的、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发展,不仅难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而且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隐患甚至灾难。科学发展观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积极吸收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明确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准则。全面发展,着重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发展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着重强调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各种社会组织之间的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着重强调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利益需求,而且要为后代人的发展创造广阔空间和有利条件。这三方面之间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与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把握发展的价值目标,是现代化道路选择的关键因素。价值目标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以及各个方面的发展起着统揽全局的作用。社会主义社会是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必须把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阐明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科学方法是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化为实践,就是统筹兼顾,即统筹全局、兼顾各方。只有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发展,兼顾各方利益和需求,才能有效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在现阶段,统筹兼顾,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认识科学发展观,是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自觉发挥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指导作用的重要前提。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为谁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指导发展上的集中体现。为谁发展的问题,是根本立场问题,是世界观问题。对于一个政党来说,这个问题是判断其是否先进的标准;对于一个社会来说,这个问题是判断社会是否进步的标准;而对于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来说,这个问题就是判断社会变革与发展方向是否正确、过程是否有价值、结果是否科学的标准。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与核心,要求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都必须紧紧围绕人这个主体因素、为了人这个主体因素,也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靠谁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指导发展上的集中体现。靠谁发展的问题,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注重把握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新生事物,注重从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实践经验中捕捉、把握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契机,注重从本质上发现、保护、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社会变革与发展上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深刻体现和坚持了这个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离开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体力量,发展就没有动力,科学发展更无从谈起。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如何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指导发展上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精要在于全面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列宁指出:“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我们永远也不会完全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这一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犯错误和防止僵化。”辩证的方法要求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要素、各个层面之间,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必须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而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而深刻地坚持了事物相互联系和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科学发展观强调“五个统筹”,具体而深刻地体现了统筹兼顾、全面推进的科学方法。

  把以人为本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重要时期,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键在于把以人为本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出发点。发展的出发点是否正确,直接决定着发展的思路、手段、目的是否正确,最终决定着发展的效果是否有价值、是否有意义。不顾实际和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盲目上项目,甚至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损害群众利益为代价,这不是真正的发展。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主人翁地位,不仅体现在宪法所规定的各种民主权利上,而且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谋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要求制定任何指标、上任何项目,都须以人民群众的实际承受能力为重要前提;任何方面的发展,都应充分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统筹兼顾人民群众各方面的利益,不仅使人民群众得到眼前的实惠,而且有利于长远发展;不仅使人民群众获得经济利益,而且有利于创造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切发展都必须依托人的主动性。以人为出发点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必须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具体转化为人民群众参与发展、支持发展的强大力量。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如果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就不可能取得成效,更不可能持久进行。依托人民群众的主动性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尊重群众,注重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与创造精神,善于从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实践中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契机;要求依靠群众,注重把发展这个主题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支持发展、参与发展的积极性;要求保护群众,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利,千方百计增加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使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实惠。

  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目的。一切发展都必须依靠人民,一切发展都必须为了人民。发展先进生产力、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目的是不断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使全体人民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发展先进文化、建设高度精神文明,目的是不断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民主法治、建设高度政治文明,目的是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不断解决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目的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对人民的利益实现有利,是判断发展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发展是否正确的根本尺度。以人为目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把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结合起来,既注重维护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又注重实现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要求把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与政治权益结合起来,既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利益,又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要求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既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又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

  《人民日报》(2006年01月09日第九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