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万户千家感受和谐--看贵阳市实现跨越式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9日09:12 贵州日报

  “是党和政府的关怀和这么多好心人的帮助,让孤老不孤!”2005年12月8日,家住贵阳市宅吉小区的86岁老人王仲泉和附近其他孤老一起,从社区“宅吉爱心超市”接过了社会各界捐赠的生活费和日用物品。目前,以“爱心超市”命名、面向社会弱势群体开展救助工作的社区服务站点在贵阳市共有43家,成为全市社会保障和救助事业的重要载体。

  “十五”期间,贵阳市在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通过大力开展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文明程度和道德素质,以实施“平安贵阳”工程为途径,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离不开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帮扶。“十五”期间,贵阳市在促进城市低保走上规范化轨道的同时,全面建立起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贵阳市城市居民最低社会保障制度1998年开始实施,于2001年率先在全省实现“应保尽保”。2003年,有关部门对1000户低保家庭进行了抽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及时调高三个中心城区的低保标准。2004年5月,该市再次调整城市低保标准,提高了对特困对象的救助水平。目前全市城市低保对象有75157人,人均救助水平从2003年底的62元提高到85元。

  在城市低保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上,贵阳市开始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效途径。2003年,该市从5个一类贫困乡镇入手,对2600多名生活严重困难的群众予以救助。次年年初,市委、市政府将全面建立农村特困群众救助制度列入年度为民办理实事内容,制定了《贵阳市建立和完善农村特困群众社会救助制度实施意见》,对农村重病、重残和缺乏劳动力的特困群众给予定期定量生活救济,并在全省统一基础上适当提高了救助水平。至2005年5月,全市农村共有23700多人享受定期定量救助,每季度发放救助金总额达到180多万元。同年6月1日,《贵阳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暂行办法》全面启动,4.2万人被纳入保障范围。同时,针对城乡贫困群众看病就医难的问题,该市对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实践证明修改后的救助方案更具操作性,既拓宽了筹资渠道,又保证了农村生活困难群众在就医时能够享受更多的实惠。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贵阳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让都市、乡村处处洋溢着文明新风。全市人民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参与者,更是受益者

  年关将至,家住贵阳市解放路的陈秋华老人收到社区发的《市民手册》,小册子上不仅有温馨的安全提示,还记录着一位文明市民理应具备的规范言行。老人高兴地说:“生活在文明城市就该有个文明市民的样儿,这本小册子要让全家人好好读一读!”据了解,目前贵阳市已有50多万家庭得到《市民手册》。

  自去年7月启动“150天市民素质教育”活动以来,贵阳市以市民学校、流动人口学校、机关文明学校、外来务工青年学校等为载体,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一次涉及社会各个层面的素质培训。来自毕节地区的务工农民曾超林告诉记者,过去在农村随地吐痰是常事,接受素质教育后,不但自己改变了陋习,看见别人还有这种坏习惯时也会上去管一管了。

  “十五”期间,贵阳市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争创文明城市,共建美好家园”的愿望化为市民的实际行动。在城市,环境建设与治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头戏之一。5年来,贵阳市先后建成人民广场、甲秀广场、云岩广场、大十字广场等,美术馆、群众艺术馆落成在即,贵阳大剧院明年竣工,基础设施的建成投用为群众开展精神文明活动提供了舞台。以“关心群众生活,倾听群众呼声”为主题的“为民办实事,满意到万家”创建活动从市民反映强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着手,精心组织实施了10项便民工程,收到良好效果。“为民办实事,满意到万家”活动实施以来,贵阳市已完成实事项目2000多件。

  在农村,贵阳市先后投资近2亿元,为所有乡镇建起了功能齐全的农村精神文明活动中心。今年起,市委组织部、市文明办等部门每年投入660万元修建100个村级综合办公楼。随着越来越多的基础设施建成投用,农村群众告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有了娱乐场地,生活走向丰富多彩。

  和谐的贵阳应是平安的贵阳,贵阳作为省会城市,在维护社会稳定中肩负着重大责任。以创建“平安贵阳”工程为龙头,“十五”期间,贵阳市治安环境明显好转,有力维护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黄亚兰是贵阳火车站的一名女职工,经常上夜班,安全问题过去一直是家里的烦心事,每次下夜班,即便刮风下雨家人也要站在路口守候。自从公安机关在遵义路上增设了治安岗亭,尤其一到夜间,警方巡逻车辆不时在街上出现后,这种顾虑打消了。黄亚兰说,闪烁的警灯、巡逻的民警对犯罪分子是威慑,对群众来说则是定心丸。

  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贵阳市,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如何创造一个安宁、稳定的社会环境,保障群众安居乐业,保护经济社会建设成果?这是广大市民关注的热点,也是市委、市政府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2004年,贵阳市启动“平安贵阳”创建工程,营造“居住在贵阳、创业在贵阳、平安在贵阳”的良好环境,把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加强治安整治作为推进“平安贵阳”深入开展的重点,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突出抓好治安问题的源头治理。

  按照“卡住点、封住边、管住面”的思路,贵阳市逐步建立了以社区警务为龙头的城市社区管控体系、以巡防责任区为依托的社会面巡控体系、以设卡守点为载体的边际部位堵控体系、以守控责任为重点的机关单位守控体系等,同时形成治安信息预警、实战指挥、勤务运作三项机制,有效预防了各类刑事案件的发生。

  创建“平安贵阳”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广大干部群众在公安机关组织下,广泛参与到楼群院落守护、主次干道巡查和护村护寨等工作中。民营企业恒霸药业公司董事长何秀蓉资助16万元在云岩、南明和小河三个城区学校周边修建了治安岗亭,为维护当地校园环境贡献了一己之力。

  两年来,“平安贵阳”工程收到良好效果,基本达到发案率明显下降、破案率明显提高、群防群治明显加强、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和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上升的既定目标。

  作者:王利元 肖磊 王太师 鲍籼膨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