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温暖的“授人以渔”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9日10:07 贵州都市报

  前些天的都市报有一则新闻标题挺有意思:《省总工会两节期间向下岗失业人员送温暖———送啥?送工作》。我曾经参加过几次“送温暖”活动,一般来讲,情况是这样的,严冬到了,过年过节的,各级政府部门和领导都会给困难群众送米、面、油或慰问金,有的时候是送一些冬衣和棉袄之类的。当然,衣物口粮及慰问金对于困难家庭来说固然是“雪中送炭”,尤其是对于一些孤老、残疾人等,但这种“温暖”,毕竟仍然停留在物质层面的救济上,而且是暂时的,当这些有限的生活资料消费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又会回到贫困之中。这

种“大一统”的救助形式固然可以解决困难群众的一时之需,但由于缺少“针对性”,缺少“功能性”的治本之策,必然是“百病一方”,难以拔除困难户的“穷根”。

  而今年省总工会组织的这次“送温暖”活动,跳出了一个思维模式,看到了年底用工市场的淡季(最近几年,每年到过节,城市里无一例外都要闹民工荒、保姆荒、服务员荒),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组织和推荐,让一些平时没有机会工作的下岗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能在这个时候找到一份工作,踏踏实实的除旧迎新,这对于市场、用工企业、下岗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都是一个双赢的好事,虽然省总工会的工作量加大了,但是,套用一句陈词滥调:相关部门切切实实为群众做了一件实事。

  省总工会的这种做法,颇有些古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意思。将“送温暖”提高一个“层次”,改一改“送温暖”的形式,突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主动、负责的意识,把“给点柴米油盐”变为“给个挣柴米油盐的机会”,为困难群众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为他们创造尽可能多的增收渠道,这看起来是行动的一小步,实质上,可以说是思维模式的一大步了。

  许多下岗职工,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思维的固化和一些面子问题。现在许多大中城市每到年底,许多服务性工作都十分缺人,一边,是市场不饱和,而另一边,又是许多人找不到或者不愿意在这个季节里去找工作,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也需要总工会以及其它一些相关部门通过媒体等宣传途径来做工作。我想,“转换观念”,那更是更高一个层次的“授人以渔”了,而做到这一点,需要时间,需要更多社会资源的配合,不过,总工会既然有了“授人以渔”的思路,接下来的工作,应该会是越做越好吧,越来越务实吧,这,也将是这个数九寒天里,许多困难群众真正享受到的温暖。

  作者:卢奕凝来源: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