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高雅艺术始终是“窄众”文化产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0日00:00 红网

  从1月6日晚上的德国第一女子交响乐团的大型新年音乐会,到8日晚的理查德·克莱德曼2006海南钢琴音乐会,让海口市民充分地享受到了高雅艺术带来的魅力。然而,观众在欣赏音乐会的时候,却传来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在6日晚上的演奏中,有人旁若无人地竟然跑上舞台,站到演奏家的队伍里;有女观众带着只有一两岁的孩子进场,结果满场都是孩子的哭声。(据1月9日《南国都市报》报道)

  提起新年音乐会,提起高雅艺术,不得不提著名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金色大厅里,一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吸引着世界的目光。金碧辉煌的大厅、穿着华贵的观众、礼貌的掌声……这一切构成了一个经典的音乐会范本,无论是艺术家的技术,还是观众的礼貌,都是其他音乐会值得学习的模板。

  从电视上可以看到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场景,海南这两次音乐会无论从哪方面都没的比。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高雅的艺术并不是易于被受众接受的大众化文化产品,而始终是“窄众”文化产品。因此,在海南这两次音乐会上出现的观众不文明现象,只能说这些人不适合欣赏音乐会这种高雅艺术,或者说他们暂时不适合欣赏。

  每个人都有欣赏高雅艺术的权利,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欣赏高雅艺术的“资本”。真正欣赏音乐会这类高雅艺术,是需要观众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否则,只能是看个热闹的“初体验”,谈不上“欣赏”。正因为音乐会等高雅艺术的品位高、演出成本高,所以其入场券也是高达上百元甚至千元,这对于普通工薪阶层来说太奢侈了。

  如果说那些不文明的观众有损“海南人甚至是中国人的形象”,那么,我们在谴责这些不文明观众的同时,是不是要责任主办方是否做的够细够人性化呢?是否也要反思我们的社会文化氛围和学校、家庭教育在这方面的缺失呢?我并不赞成把这件事上升到“中国人的形象”的高度,因为,即使在所谓的西方文明国家也不能保证每个音乐会的观众都那么的文明。

  传播学中有分众理论说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同的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并促成了当代受众的不同特征。并开始出现了媒介从满足大众需求转向满足部分人、满足某方面需求转变,也就是从“广播”向“窄播”,从“大众”向“分众”的转变。 而由于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教育素养等方面的差别,这种分众化趋势更加明显。由此观之,高雅艺术从一开始到现在,乃至将来,都是适合部分人的“窄众”文化产品。

  因此,我们不能苛求音乐会等高雅艺术能像电影那样普遍,也不能苛求每个进场的观众都能保持高雅的姿态。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高雅艺术受众的队伍。而如果有越来越的国民可以文明的欣赏高雅艺术,也可以说明国民素质的提高。

  (稿源:红网)

  (作者:谢焕权)

  (编辑:潇湘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