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期待怎样的价格改革(华东时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0日01:57 人民网-华东新闻

  ●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源价格调整大幕已经开启,而价格改革也将由此进入深水区。其目的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造有利的价格体制条件

  ●一说到价格改革,老百姓最关心的还是会不会提价。要避免价格改革有可能带来的“泄洪效应”,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动价格”的同时“动机制”

  或许,一场悄悄的变革正在逼近,而我们很多人还没有察觉。

  这几天,一年一度的全国煤炭衔接会正在济南召开。会上传出的信息是,今年在保持电煤价格总体稳定的前提下,取消电煤价格临时性干预措施,在政府监控条件下,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电煤价格。这标志着电煤即将告别实施10多年的价格“双轨制”。

  而在去年底,国家发改委刚刚提高了天然气的出厂价格。根据不同情况,将城市燃气用天然气出厂价格每千立方米提高50至150元。

  依笔者看来,这两件事并不是孤立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我国资源价格调整拉开大幕的信号,而价格改革也将由此进入深水区。

  此前,政府部门已透露将就水、电、石油、天然气、土地和煤炭等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进行改革的意图。对于普遍偏低的资源价格,政府打算有选择性地、逐步地提高其价格,并按照市场化方向改革价格形成机制。

  很自然地,人们会联想起将近20年前的第一轮价格改革。不可否认,以市场化为导向的价格改革正在中国再次闯关。与上次不同的是,新一轮改革将重点放在政府管制最强的资源领域。而其改革的背景是,已市场化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与仍处于管制下的生产要素价格之间的矛盾,正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

  不过,一说到价格改革,人们最关心的还是会不会一味提价。从理论上说,提高资源性产品价格确有其经济上的必要性,还有利于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社会目标。现实情况是,资源价格长期受行政管制,启动价格改革便可能产生“泄洪效应”,对中下游会产生一定的冲击。而人们最不愿看到的局面是,最终改革的成本会全部转嫁给消费者。

  其实,这种局面应该说是政府与消费者都不希望看到的,因为这将直接关系新一轮价格改革的成败。笔者以为,要避免这种局面出现,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动价格”的同时“动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生产要素的定价机制要充分市场化,而且要打破存在于资源行业的垄断壁垒,能够市场化的领域一定要市场化。当前在一些能源领域,资源仍然控制在少数几家垄断企业手中,民间资本基本无法介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放开价格可能反而会强化垄断企业的价格掌控能力,而一旦征收资源税又可能遭致既得利益者的反对。

  不过应该相信,政府部门已经看到了价格与机制之间的互动与互制关系。在保持行业垄断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单纯提高资源价格的做法,应是可以避免的。而只有这样,才能在相对平稳的状态下,通过新一轮价格改革,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造有利的价格体制条件。

  《华东新闻》(2006年01月10日第二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