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滩簧戏寻找持久的春天(关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0日01:57 人民网-华东新闻

  “滩簧”一词,也许并不为人们熟悉,但提起沪剧、苏剧、锡剧、姚剧,相信很多江南观众都不陌生。其实,这些剧种都属于滩簧戏,追溯江南地方戏曲的源流,始终离不开滩簧。新年伊始,苏浙沪三地的戏曲专家和演员聚首同济大学,为滩簧戏的发展出谋划策。

  滩簧兴起于清朝中叶,最早为坐唱形式的民间曲艺,清末嬗变为戏曲。上世纪20年代,各地滩簧集聚上海,受海派文化的熏陶与繁华大都市的物质支持,由小生、小旦、小丑

的民间小戏,进入到小同场戏与大同场戏阶段。尤其是沪剧,更兴起了旗袍时装戏风潮,涌现了一批表现市民人生的戏剧,如《黄慧如与陆根荣》、《阮玲玉之死》等。新中国成立后,滩簧更是成为流行于苏浙地区的通俗戏曲,沪剧《芦荡火种》、锡剧《珍珠塔》、甬剧《典妻》等剧目都在全国产生过积极影响。

  同济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朱恒夫教授是“长江三角洲滩簧学术研讨会”的发起者,日前的研讨会已是第三届。如何保持滩簧戏旺盛的艺术活力?他认为必须将滩簧还给市民和农民,滩簧本就来自民间,只有表现普通人的命运,才能长久地焕发青春。

  上海、苏州、宁波、无锡等长三角地区的城市,都有自己的滩簧戏演出团体,在体制改革面前,生存与发展也是他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与会专家们无一不提到创新,滩簧的创新终究还是要遵循艺术规律,在拿手的小戏上多下功夫,大制作、追求视觉刺激并不适合滩簧戏,而要靠小故事折射出的大智慧打动观众。

  同时,专家们也对目前滩簧戏的青年演员在创造唱腔方面的薄弱表示了担忧。滩簧戏要长久发展,就必须壮大创作队伍,如果只有少数几个创作者,必然会造成风格单一、剧目老化。著名沪剧演员马莉莉说,滩簧戏的发展离不开包括方言在内的地方特色文化,演员在学习地方文化上多下功夫,才会在剧本创作、表演形式创新上有所突破。

  《华东新闻》(2006年01月10日第三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