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四川斩获5个一等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0日03:16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黄寰 记者 李清 见习记者 李林骏

  昨日上午,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在颁奖典礼上,四川省有5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8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还有1项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两项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5个项目是:由西南交通大学等单位负责研发的“铁道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体系、关键

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四川大学等单位负责研发的“CDZS系列空中交通管制中心系统”、成都理工大学完成研发的“中国西南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及灾害防治”、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参与研发的“西南‘三江’‘铜、金、多金属’成矿系统与勘查评价”、四川省种子站参与研发的“印水型水稻不育胞质的发掘应用”等。这5个项目研发课题组分别获得20万元奖金。

  翟婉明:15年心血“提速”中国火车

  人物档案

  翟婉明:1963年出生。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西南交通大学列车与线路研究所所长,国际车辆系统动力学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获奖成果 由西南交通大学等单位负责研发的“铁道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体系、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

  项目应用 让火车跑得又快又稳又安全。

  “国家领导人给我颁奖,我心里非常激动。”昨日,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刚得到嘉奖的西南交通大学博导翟婉明教授非常激动,口中喃喃而语:“15年了,我做这个项目已经15年了。”从他的话中不难体会,这个奖项背后藏着他多年的心血与汗水。

  早在1990年,翟教授便针对我国铁路“大运量、高密度、客运提速、货运重载”超负荷运输模式发展进程中日益突出的轮轨动态安全问题,率先提出并创建了“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全新理论体系,并着手开始了这一理论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他与已故导师孙翔建立了在国际上被称为“翟-孙模型”的“车辆-轨道统一模型”,并开发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仿真系统”,目前这一系统还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如今,国内外高速(快速)铁路车、线、桥动力学研究设计,已普遍采用其新理论。

  翟教授介绍,他所提出的全新理论是为了让火车在铁轨上行驶得更安全,让乘客在乘坐火车过程中感觉更舒适。目前该项目成果已广泛应用到我国铁路机车车辆开发设计、既有铁路提速改造等重点工程中,让我国铁路运输进入一个“提速时代”。我国首部提速机车“韶山7E”便采用了这一技术。

  翟教授还透露,目前,我国正在开展时速200公里以上的机车试验,这很有可能让中国铁路发生根本变革。以前中国铁路都是用石渣和枕木支撑起来的,如果新型机车通过测试,那火车就完全能在平地上架设的铁路上行驶,那中国铁路便可以向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一样,完全摆脱石渣,成为无渣轨道。

  见习记者 李林骏图片翻拍 李祥云

  游志胜:研制空中“交警”指挥雷达

  人物档案

  游志胜:1945年出生。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国防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教育部计算机仿真与模拟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获奖成果 四川大学等单位负责研发的“CDZS系列空中交通管制中心系统”。

  项目应用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个机场使用。

  飞机在空中飞行,如果单靠眼睛观察,很难避免飞机在空中发生事故。以前,为了避免飞机在高空出现事故,全国的各大航空公司都花费巨资到国外进口最先进的雷达等设备。在这样的情况下,游志胜教授带领手下的一帮干将开始了CDZS系列空中交通管制中心系统的研制。

  有了这套系统,在飞机起飞的时候,雷达就能代替人眼紧紧监视住飞机飞行的路线,当空中同时有两架飞机时,电脑屏幕上就能显示出两架飞机之间的距离。这样,在地面上工作的指挥人员便能让飞行员很好控制飞机航线,避免空中事故的发生。到目前为止,由游志胜教授带领的科研小组研发的CDZS系列空中交通管制中心系统已经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并被多个民航机场使用。 见习记者 李林骏

  黄润秋:穿“解放鞋”走大山20年

  人物档案

  黄润秋:1963年出生。成都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的工程地质学家,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还曾是我国最年轻的教授和最年轻的博导之一。

  获奖成果 成都理工大学完成研发的“中国西南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及灾害防治”项目。

  项目应用 拯救了山体严重滑坡的丹巴县城。

  黄润秋介绍,西南自古以来不缺少高山峭壁,让西南地区的人民承受着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20世纪80年代中期,黄润秋等成都理工大学科研人员就开始了对高边坡稳定性评价与灾害防治分析技术与方法的探索。每次跋山涉水,黄润秋总喜欢穿着“解放鞋”,在崇山峻岭中寻找突破口。通过近20年的努力,黄润秋先后承担了国家及不同行业50余项课题。金沙江向家坝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四川丹巴滑坡、宣汉滑坡……等大型工程建设和重大地质灾害防治无不凝结着他的智慧与心血。在实践中,他和他的团队成员共同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以“地质过程机制分析-量化评价”为核心的学术思想体系,和以“系统工程地质分析”为主体的评价方法和应用技术体系;形成了“复杂岩体结构精细描述和建模”等三大支撑技术。在对崇山峻岭进行研究过程中,他对西南的地质环境了解得一清二楚,并在去年用他的“高边坡灾害防治”项目成果拯救了山体严重滑坡的丹巴县城。见习记者 李林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