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这一年,他们的愿望都实现了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0日03:45 人民网-江南时报

  人物白坚,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事由《呼吁修改“大城门”居然没门》(2005年8月5日)

  争鸣白坚先生是一位较真的老人,较真得让人肃然起敬。为了一个常识性错误,或者说为了一个错别字,先后找了多家单位,都吃了“闭门羹”,甚至像“皮球”一样被推来

推去;他也曾投书一些媒体,然而都石沉大海,未能引起关注。后来,他又投书本报,本报派记者首先连线专家核实该错误是否属实,又联系有关负责部门纠正错误。期间,曾发表《一介平民建言献策到底有多难》以反映民意表达之难。

  结果本报记者再次专程到现场考察,发现错误之处已经修改。

  评价也许这是一件小事,但是反映出的“民意表达之难”,足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也许每一件事情都得到妥善解决很困难,但是建议分门别类:凡一切可以改造的,交给对话;凡一切不可以改造的,交给时间。

  人物蒋新如,如皋市江安镇民办教师

  事由《“我到何时才能教师转正”》(2005年8月23日)

  争鸣蒋新如,是如皋市江安镇一位普通人民教师,仅仅因为“民办”两个字,让他整整16年献身于教育第一线,却到了今天甚至还拿不到300元的工资。如他所言,“我与公办教师一同教学,一同考核,同样取得教师资格,但未能同工同酬,性质也未落实。”应该说他们是在特殊时期“享受”着“民办”的殊誉,但是教育政策调整后一些地区仍保留着“民办”的现象。后来,“民办”(也称代课教师)的问题经《南方周末》报道后,引起全国各大媒体关注。

  结果本报记者昨天晚上连线蒋新如,据他的家人说,他在外面的建筑工地上打零工还没回来。经了解,自从上次蒋新如的来信在本报发表后,他本人也曾多次到当地教育局询问,均无果而返。9月份开学的时候,蒋新如所在的学校以“学校不需要人了”为由,将其辞退。随后,蒋新如只好到当地建筑工地打零工以养家糊口。

  评价“一滴水折射出阳光的光彩”,在这件事情上,我们无法再用什么优美的词汇来赞美他们的默默奉献、忍辱负重了,因为他们的收获和付出远远不成比例,甚至是离谱,以至于很多人看到代课教师的报道后都潸然泪下。公平,哪怕是少数人的公平,仍然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

  蒋新如的不幸遭遇,本报将继续给予关注。

  人物田凯,姜堰市溱潼镇新民巷21号市民

  事由《“白血病”化验单和我的爱情》(2005年10月7日)

  争鸣田凯的事情只是众多遭受不测风云家庭的一个例子,情节很简单:患重病,没钱医。一方面是病人患病后家庭困难,无力支付高额医疗费用,另一方面,医院的费用又高得吓人,“哈尔滨天价医疗费用”就是一个极端的证明。田凯的来信发表后,有两点令人欣慰:一是,无锡读者侯乾中因家境贫寒,又要给母亲治病,愿意以很低的价格把自己的肾脏捐给田凯,后因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未能落实。二是,苏州读者“辛迪”捐款1000元给田凯,以资助田凯治病。

  结果昨天晚上本报记者拨通了田凯留的电话,他的妻子接的电话。通话中,她轻轻地告诉我:“田凯已经不在了,差不多是两个月前的事情。”

  评价田凯和他的爱情,辛迪和她的爱心,侯乾中和他的孝心,都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公民道德,正是因为这一颗颗好“心”,才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人物尹晓华,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甘家大院)正处级调研员、原书记

  事由《甘家大院不能再藏在深闺了》(2005年10月10日)

  争鸣南京市民吴敏一封来信,让甘家大院在“十运会”之前又露了一次脸,尽管那里的停车场还没有建成,但是并不阻挡各类带有“十运会”标记的游客前往参观,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韩品峥先生也为此给出“药方”,南京市文物局有关管理部门在记者采访时说“停车场已提上日程”。正好“撞”上的文化部副部长赵维绥对本报记者的策划给予高度评价,最后寄语本报“对待文物保护要不遗余力”。

  结果昨天,本报记者再次采访到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尹晓华,问起停车场的事情,她郑重地说:“上次江南时报报道后,引起了方方面面的注意,也引起了南京市广大市民的关注。现在这里已经提交了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单位的申请,估计快有结果了。我们相信南京市政府会很快落实停车场的问题。”

  评价在南京这个城市,想不关注文物都难———到处都是文物,你不得不注意,也因为这些文物已经融入了很多老百姓的生活,谁要是想打这些文物的主意,马上就会有很多热心的市民跳出来跟他没完。甘家大院的文物价值和艺术内涵,以及所体现的民族精神,也许会随着停车场问题的解决而逐步得以全面展示。

  人物刘仪伟,东方卫视节目主持人

  事由《我们为什么不同意刘仪伟“下岗”》(2005年12月3日)

  争鸣当媒体传出刘仪伟因普通话不及格而离开主持人岗位的消息后,这则新闻迅速被各种各样的媒体传播着,舆论的反应出乎每一个人的意料。本报“支持其风格PK普通话标准”的争鸣虽然进行了五期,然而关注的人群层次、观察视角都相当丰富多彩,以至于最后当话题讨论结束后,仍然有很多读者打来电话、发来邮件进行辩论。

  结果刘仪伟重返东方卫视。

  评价刘仪伟终于又出现在东方卫视了,尽管他曾声称“离开栏目的原因与普通话不符标准无关”,但是从这次争论看出,衡量一个主持人的标准并非只有普通话一个,还应该充分重视观众的喜好———这也是电视走向市场的一种必然。

  《江南时报》(2006年01月10日第二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