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青岚湖畔小康村 ——南昌县塔城乡北州村见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0日03:45 大江网-江西日报

  本报记者刘小荣

  “电灯电话,楼上楼下”曾是农民祖祖辈辈一直追求的生活目标。

  今日的北州村,不仅家家有了电灯装了电话、住上了两层小楼房,而且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增设了卫生间。记者在村里绕行,但见楼房横成排竖成行,室内整洁干净,室外绿
树成荫,湖边垂柳依依,彩色人行道板环村而铺,分明是一幅生态城市的缩影图。

  村里有了保洁员

  北州村村容是整洁的。走在村里,水泥硬化的房前屋后看不到一点垃圾,惟有大树遮阴、花坛成景。随行的村支部副书记告诉记者,为了让村容整洁,村里特意增设了垃圾箱,请了保洁员。

  1998年移民建镇后,北州村一排排农民小康楼拔地而起。虽说住的房子条件好了,但农民乱丢垃圾、散养畜禽的习惯却一时改不了,许多村民还随意搭建违章建筑。2004年,当小康文明示范村创建工作开始时,村委会以此为契机,一边向农民宣传建设小康文明村的意义,一边引导村民自觉爱护村容村貌。“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界限被打破了,村民们争相拿起扫把,不仅打扫自家门前,而且主动打扫公共场所。

  垃圾要运出村,卫生死角要人清。怎么办?村委会决定每家每月出几元保洁费,像城里一样聘请保洁员进行保洁。没想到建议和村民们一说,大家纷纷响应。24只垃圾箱很快就立在村头巷尾,保洁员每天定时打扫全村卫生,全村面貌焕然一新。

  家家都有捞蚬船

  北州村村民生活是宽裕的。三面环水的北州村,有着4300余人口,人均耕地只有0.4亩,村民们都把致富的眼光盯在了青岚湖里。天然的河蚬,易捞易销,成本较低,致富较快,从1998年开始,村里就有意识地引导村民从事河蚬开发。

  “他们都下湖捞蚬去了,剩下我们这些老人在家看房带孩子。一对年轻夫妇早出晚归,一天能捞一吨多河蚬,收入有几百元。”正在家门口悠闲地晒着太阳的胡友盛老人告诉记者。

  目前,北州村已有1300余名捕捞经验丰富的农民从事河蚬生产及水产品捕捞和加工,家家都有捕捞船。在农村“双带”致富的带动下,捕捞河蚬已成为北州村的主导产业,全村涌现了专门从事河蚬生产运销及加工的专业户15户,2004年农民年人均收入达5500余元。

  为扩大产业规模,北州村还组织相关农民成立了水产品协会,以协会带动农户促进产业良性循环,使该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有力保障。

  人人争先学知识

  北州村村风是文明的。一走进这个村里,感觉到处处皆文明,无论是新朋还是旧友,村民都会客气地和你打声招呼,端上一杯热开水。而正在建设的村敬老院、村文化礼堂、休闲广场,更是显现出乡风的淳朴。

  “要讲文明,先得学文化、有知识,知书而达礼。”村支书告诉记者:“创建文明小康示范村以来,广大村民不仅在物质上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而且精神文明建设也是如火如荼。”

  每年,北州村都会结合群众的习俗举行各项文化活动,如正月龙灯表演、端午龙舟大赛等,有时还会请戏班子来村里演出,然而更多的是请科技人员来村里推广科普知识。去年,该村就多次邀请专业人员来村里举办养兔学习班,拓宽群众的知识面,提高群众的致富本领。

  已是全省“十大文明村庄”之一的北州村,如今不仅环境更美了,而且个个爱学习,人人爱劳动。闲时外出务工的人员多了,在家打牌的少了;有空钻研科技知识的人多了,在村无事闲逛的少了……

  一个美丽的文明村庄,在青岚湖畔熠熠生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