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崇尚汉服者汇集上海推广汉文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0日03:46 人民网-江南时报

  2004年10月,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了一群青年穿着“汉服”在北京祭祀活动,引起轩然大波。时隔一年多,2006年1月8日,一群青年身穿“汉服”来到上海,令围观者大哗。在祭祀活动开始的前两天,本报记者应邀在苏州复兴私塾与本次活动的策划人之一王育良见了一面,试图揭开这群崇尚汉服者的面纱。

  2006年1月6日中午,在苏州复兴私塾的主持人付奇介绍下,本报记者见到了来自澳

大利亚的青松白雪,这是他的网名,他的本名叫王育良,同来的还有一位来自天津的女孩。据介绍,他们分别是目前为数不多的汉服研究开发者之一。

  “青松白雪”幼年即随父移民到澳大利亚,但他对汉服的情节却很浓重。他说,他们在网上有一个关于汉服的兴趣者圈子,他们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赞成汉族人穿汉服,他们要为开发汉服做一些事情。“青松白雪”自己大约在19岁的时候意识到了服装的问题。他说,中国有56个民族,除了汉族以外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装,但汉族自清代以来就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了。在元朝的时候,蒙古族统治者也没有改变汉族人的服装形式,但清朝统治者却使汉民族的传统服装消失了。有的民族没有民族语言,但有民族服装。服装是外在形象的一种载体,改变一个民族的外在形象,对这个民族的文化是一种极大的改变。据了解,参加祭祀活动的人员有50多名,大多是青年人。他们严格按照明代祭祀大礼执行,包括祭祀前五日内戒大荤、戒酒、戒色、不听娱乐性的音乐等。王育良表示,我们这些人是虔诚的,决非做秀。不管社会上怎么看,我们的行为方式都有其严肃性。据上海负责接待工作的东门(网名)介绍,他们在8日早上聚集到上海松江小昆山荡湾村,严寒中都坚持不穿鞋子,而是统一穿上白袜。祭祀活动在上午9时许举行。

  他们谈的最多的还是汉服。据说在先秦和两汉时期,人们通常用衣冠来指称华夏之服,华夏族区别于其他文化群体的标志之一,便是外在形象。“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即使到了唐代以后,人们还在用华服来区别“胡服”等。唐代华服又称唐服,因此狭义的唐服或唐装就是指华夏衣冠。清朝以后,衣冠、唐装、华服等词汇失去了实质性依托成为假概念。辛亥革命后,章太炎先生在1914年5月23日家书中写道:“今寄故衣以为纪念……斯衣制于日本,昔始与同人提倡大义,召日本缝人为之。日本衣皆有圆规标章,遂标汉字,今已十年矣。”所以汉服具有民族属性,属于民族服饰的概念,其时间段在明末清初以前4000年之间。因服装与礼仪相关,因此他们举行了祭祀的活动。

  对此,记者采访了另一位对汉服颇有研究的“资深”女孩。她表示,这些年来此类活动搞得比较多了,她现在失去了兴趣。有关专家表示,他们的热情无可厚非,但就像女孩所说,不能因怀有汉服情结而迷失自我。

  中游

  《江南时报》(2006年01月10日第二十四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