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处级干部名录”出书:“红”名单上的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0日04:09 时代商报

  继老板名录、娱乐明星名录网上热卖之后,官员名录也大摇大摆地出现了,而且是结集出书。

  北京二环路一家书店明晃晃拉出巨幅广告卖“处级以上干部名录”。除了“寻常”的老板名录外,还新增了《全国财政局长名录》、《5万国务院处级以上干部》等,有顾客问,“我想要公安部二处三处的副局以上所有干部的名录,多少钱都无所谓。”工作人员承诺

说,“只要不嫌贵,什么样名录都没问题,电话、地址都有。”这些出版物上没有价钱也没有出版社的名称。有记者随便找了个电话打过去,居然是对的。

  这一瞬间提示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名录时代”。个人信息哪里有什么不能卖钱的?

  说是名录,我看更准确的叫法应该是“通讯录”,地址电话都有,个别的还有手机号和E—MAIL。这些官员的信息大全的非法出版物出现,背后也许有深意。 通讯已经足够发达的现代社会下,找一个人不是什么难事,只要动脑筋去找,只要要找的人不是“犯过事”在逃的人,基本上都不在话下。

  按说“处级干部名录丛书”的出现不能算侵犯隐私,因为作为国家公职人员,除了保密部门以外,他们的办公电话办公地址都不应该是秘密,而且有必要向社会公开。前段时间全国各地市的政府新闻发言人还公开了自己的手机号码,而且承诺24小时开机。做服务型政府,官员的通联网络确实应该公开。

  那么在这个大背景下,此类出版物的出现和畅销(该书店10分钟就卖出7本)是否有着更暧昧的心思?一般的政府机关“电话黄页”上,印刷的都是单位及各职能部门的名称,没有以人为名头的查询方式,这个以人为名头的“干部名录”的出现,迎合着某些人的心思,迎合着“市场”的需要。买名录的人出于什么样的心态才对“干部名录”感兴趣可谓尽在不言中。

  前年的一则新闻说,浙江一名叫董少明的先生,自称“杭城问题官员猎捕大队大队长”,将一封“反腐调查信”寄给浙江省240位局长,以在网上公布调查结果并举报至中组部、中纪委为撒手锏,号召收信官员交纳“免调费”28000元。

  这事最终没有敲诈成,但近几年,我们见过多少“敲诈领导”的案件,实在是记不清了,只要是心里没鬼的人,哪里还怕半夜的叫门声?

  个人以为,官员的名单号码等应该公开,而且应该大大方方地公开,而不应该以如此暧昧的方式被动公开。建议干部名录都应该成为各地政府机关网站上的选项,信息公开有利于社会监督,有利于社会进步,何乐而不为?让大家坦白成为“红”名单上的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以出书的方式出现的名单其实不划算,我们的官员经常变动,此类出版物(当然要打击非法出版物)的有效期很短,没准书一出来,上面的信息就已经失灵了。如果是政府机关网站上的信息,当然可以随时更新,这样才权威。

  当然,此类信息的公开要有“限制级”,一般干部的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等则属于不宜公开的内容。

  让秘密的成为秘密,让隐私的成为隐私,让公开的成为公开。

  首席评论员 万应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