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努力提高归难侨生活水准(侨界新闻·一周视点·1月2日-1月8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0日04:16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努力提高归难侨生活水准(侨界新闻·一周视点·1月2日-1月8日)
原广西武鸣华侨农场一角

  每年春节前后,“五侨”(人大华侨委员会、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侨办、侨联、致公党)都要对华侨农场的归难侨进行慰问。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罗豪才和国侨办主任陈玉杰日前代表中央“五侨”部门分别奔赴江西和海南华侨农场进行慰问,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的慰问团近日也将出发奔赴广东。

  华侨农场的现状如何?它的发展方向是什么?1月6日,记者走访了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内司副司长宁活义。他说———

  归难侨主要集中在华侨农场

  ◆记者:华侨农场的现状如何?

  宁活义:目前,中国共建有84个华侨农场,主要分布在海南、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和江西等地,安置归难侨约24万人。

  由于各地发展不平衡和经济体制的转型等原因,华侨农场中归难侨弱势群体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华侨农场由于政策性、社会性负担较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不快,广大归难侨的生产生活水平相对较低,他们迫切希望加快华侨农场的改革和发展。

  ◆记者:华侨农场体制改革的状况如何?

  宁活义:华侨农场的体制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最突出的表现是管理体制的变化。

  目前,全国84个华侨农场中已有79个农场下放到市、县,实行属地管理,还有海南的4个和福建的1个华侨农场仍由省侨办管理。领导体制改革一方面理顺了农场与当地政府的关系,使华侨农场从过去单纯“等、靠、要”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地方政府把华侨农场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一些华侨农场成了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地方干部到农场任职,以全新的思路和理念探索农场发展之路,打破了原来的封闭局面。

  让归难侨分享经济发展的好处

  ◆记者:2005年年底,国侨办主任陈玉杰在华侨农场春节慰问时强调,“华侨农场的改革发展成果要与归难侨共享”,内涵是什么?

  宁活义:中国各级政府一直不遗余力地支持华侨农场的发展,提高归难侨的生活水准。截至2003年,随着财力的日益增强,政府支持华侨农场的基建投资、华侨事业费等累计约19亿元。2004年,华侨农场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5.41亿元,人均年收入达6380多元,正在努力追赶城镇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

  “侨居造福工程”是近年中国侨界的一项“民心工程”。

  2001年开始,中国各级政府开始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归难侨改善居住条件。4年来,全国华侨农场改造职工住房70万平方米。中国国务院侨办副主任李海峰不久前在福州举行的全国华侨农场工作会议上说:“在今后的3到5年内,我们力争让全国所有的归难侨住上新房。”

  在20世纪中期一段特殊历史时期,20多万名华侨从印尼、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被迫返回祖国大陆。为及时安置这些归难侨,中国政府专门设立了国有企业性质的华侨农场,并在当时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条件下,短时间内突击兴建了相对简易的住房。历经数十年的风雨,目前这些房屋需要大规模修缮或重建。

  目前,全国的华侨农场全部被纳入社会养老保险统筹体系。截至2004年底,全国华侨农场职工养老保险陆续纳入地方社会统筹人数18.4万人,退休人员正常领取养老金,解决了“老有所养”问题。

  ◆记者:2006年里,还会从哪些方面着手解决华侨农场的发展问题?

  宁活义:有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还需要妥善解决,比如华侨农场退休人员比例高,政策性负担重。2001年,全国华侨农场离退休金支出就达6.9亿元。政策性负担、社会性负担以及自然灾害的损失,导致一些农场存在金融债务问题。解决债务问题,是为华侨农场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的关键,因此,这是近期的一个工作重点。

  “侨场”到“侨城”是发展方向

  ◆记者:华侨农场的绝大多数归难侨在海外还有很多亲戚、朋友,从这一点来讲,华侨农场在招商引资方面应该说有很大的优势吧。

  宁活义:应该说是这样的。特别是体制改革以及发展思路的转变,加上地方政府积极构建招商引资的平台,不少昔日归侨安置地今朝变成投资新热土。拿位于广东珠江三角洲边缘的肇庆大旺华侨农场来说吧,几年前还是负债累累,如今,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者纷纷到大旺投资设厂,合同利用外资额超过20亿美元。最近统计显示,广西华侨农场已协议引资近百亿元人民币;广东省华侨农场已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536家外商投资企业在该省华侨农场落地;福建省华侨农场至今已引进外资项目380多个,实际利用外资近8亿美元。

  ◆记者:除招商引资发展华侨农场外,华侨农场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呢?

  宁活义:从“侨场”到“侨城”,努力提高华侨农场的城市化水平,我认为是华侨农场的发展方向。

  这里有两个积极探索的例子。一是常山华侨农场。

  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的前身是全国第二、福建省最大的常山华侨农场,1999年成立了漳州市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2002年,开发区提出建设“一城三区”(即华侨城和工业园区、畜牧高优农业园区、生态旅游区)的宏伟蓝图,如今,一座极具侨区特色的华侨城已初具规模。

  还有,中国—东盟经济园区欲打造广西乃至全国最大的华侨城。

  中国—东盟经济园区前身是武鸣华侨农场,2004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作出重大决策,在原南宁华侨投资区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中国—东盟经济园区。园区成立以来,依托侨力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改善投资环境,一年多来,共引进项目74个,合同投资额43.67亿元。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01月10日第五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