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成都文化与文化成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0日05:27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都成市文化局局长朱树喜

  文化是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和城市的灵魂。前不久召开的中共成都市委十届五次全会,通过了“十一五”规划建议,对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为我市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确定今年为加快产业发展年,又给文化事业和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最近,市文化局局长朱树喜在“同心行动·成都讲坛”上,从探索文化产

业发展的角度,作了题为《成都文化与文化成都》的演讲,在社会上引起良好反响。现将演讲内容摘登如下,以飨读者。

  成都文化—内涵及特点

  一个城市或地域,其文化特征总是跟它的历史紧密相连的,这就好比我们今天提炼成都的“城市精神”时,也不得不从成都久远而辉煌的历史中去寻找。同样,要概括成都的文化特征,历史这根主线仍是我们的主要依据和来源。

  一、底蕴深厚

  成都具有4500多年的文明史和3100多年的建城史,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辉煌的古蜀文明和影响深远的地域文化。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认为成都文化(蜀文化)是依附于中原文化的一个地域文化,但是通过近些年的考古发现,可以认定成都是长江上游古代文明的起源中心,是中华文明重要起源地之一。

  按照传统史籍的记载,秦国在灭巴蜀以前那段时间的成都历史是非常模糊的,我们只知道那一段历史曾经经历过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等王朝的统治,连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曾感叹:“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可是随着三星堆遗址、成都平原众多史前城址群、金沙遗址的发现以及岷江上游考古工作的开展,古蜀时期的历史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令人感到神奇与震惊。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精美器物表明,在3100多年前,成都平原的文化已经相当发达,尤其是对人类与自然的认识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比如我们熟知的“太阳神鸟”金箔,是在一块厚度仅有0.2毫米的金箔上镂刻出来的。整个图案高度抽象、完美,令人浮想联翩。金沙遗址出土的大量玉器、青铜器、石器也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去年8月16日,“太阳神鸟”被国家文物局正式确认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代表古蜀文明的“太阳神鸟”从此走出盆地,代言和守护着中国文化遗产。这不能不说是成都文化的一个值得铭记的历史时刻,这说明成都在远古时期,已经由我们的祖先创造出高度发达的文明和独具特色的文化。这些文明与文化,值得我们永远珍视和传承。

  同样,过去我们认为成都的建城史只有2300多年,成都的第一座城市是由秦国宰相张仪建造的。但自发现金沙遗址以后,传统的说法就被推翻了,在张仪建造成都城以前,成都已经有像金沙古城这样有着高度文明形态的都邑或城市了。所以今天我们来谈成都文化,胸中的底气是很充足的,因为我们知道这座城市的文化源远流长,成都代表了长江上游地区古代文明的最高境界,这不仅使成都拥有独特的文化魅力,而且具备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巨大文化潜力。

  二、注重传承

  成都不仅在古蜀文化时期拥有高度发达的文明形态,而且它的文化发展脉络是很清晰的,并一直保持很高的水平,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一枝奇葩。

  秦汉时期,成都出现了文化和人种意义上的第一次风云际会,因为北方的移民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源源不断地流入盆地。这时候成都不再以神秘、边缘的文化形态出现,而是共同参与到整个华夏文化的构建过程中。秦汉时期成都有几个大的历史事件值得缅怀。第一是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创造了世界水利工程的奇迹。成都文化与文明的昌盛都得益于都江堰的滋养。如果比较秦代的另一些大工程如长城、灵渠等,这些早已废弃,而都江堰建成2000多年,至今仍在灌溉天府大地,造福一方人民。从这个意义上讲,都江堰对成都恩比天高。第二件是西汉文翁在成都兴办地方官学,使得成都的文化氛围更加浓郁,人才辈出。有趣的是,秦代的李冰为成都创造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物质基础,而文翁办学则极大地提升了成都的教育和文明程度,从而使成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这一时期,成都在全国城市中的排名已经进入前五位。市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相当丰富。我们从成都地区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可以得知那个时期成都养蚕、制盐、酿酒、织锦、交通的发达景象,同时也可看出当时的社会和谐,娱乐方式多种多样,有各种形式的宴饮和歌舞表演,还有为数众多的说唱艺人在城市的休闲场所表演。如果不是当时社会相当富庶,这种跟现代成都非常相似的生活方式是难以想象的。这一时期成都已有众多手工业产品行销世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蜀锦、漆器和邛杖。在汉代,官府在成都设立了专管蜀锦制造的“锦官”,成都又称“锦官城”,即源于此。据考古发现,成都漆器在朝鲜乐浪(今平壤一带)和湖南马王堆墓葬中,均出土有成都汉代漆器。据文献记载,张骞出使西域时,在大夏(今阿富汗一带)看到过成都的邛杖。

  另一方面,这个时期成都的人才优势开始显现,因为这时候出现了汉赋大家司马相如。司马相如才华横溢,堪称当时天下第一文人。成都自此以后,每过一定的时期,就会涌现出一个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的文化人物,这些文化人物的成长成功,都离不开深厚的成都历史文化底蕴的滋养。

  接下来就到了三国时期,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起蜀汉政权。成都当时能够三分天下并维持40多年的时间,应该说也得益于成都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这段历史,特别是诸葛亮对成都的治理,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精神和物质文化财富,直到今天成都人还在以不同的方式纪念这位蜀汉名相。这一点,可以从现在的武侯祠得到印证,因为在武侯祠这个君臣合祭的祠堂中,刘备仅仅是诸葛亮的一个配角。

  随着历史的演进,成都进入了它最辉煌的时期——唐宋时期。此时成都已经进入了中国城市排名的前两位。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五代时期的成都被誉为“扬一益二”,意思是商贸繁华和文化昌盛程度已居全国第二位。仅就唐代而言,它一度是唐王朝的政治中心和诗歌文化重心。这就使得成都更加熠熠生辉。作为政治中心,成都一度被称为“南京”,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曾经跑到成都避难,把成都当作唐王朝的临时国都。其中,唐玄宗在成都居住了一年零两个月,唐僖宗在成都居住过三年。成都现存的佛教圣地大慈寺,据史籍记载就跟唐王的入蜀有关。当时,大慈寺的壁画是全国数量最多而且艺术价值最高的,是一座价值连城的艺术宫殿,可惜后来被战火焚毁了。唐代的成都还是当时的诗歌文化重心。唐代最有名的两个诗人都跟成都有关,一个是从蜀地出走的诗人李白,一个是从河南入川的诗人杜甫。一个出去,一个进来,把成都文化的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杜甫在成都一共写过240多首诗歌,其中大部分是赞扬成都的和谐与美好,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花重锦官城”等,都是真情流露、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

  从宋以后到近现代,成都在文化方面的创造力和继承能力有目共睹。宋代成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明代出现了文化巨人杨升庵,清代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使得成都文化向一个更加包容和活力四射的方向发展,不但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市井文化得到充分张扬,而且诞生了像巴金这样的现代文学巨匠等等。

  如果沿着成都的历史发展轨迹去探寻,我们不难发现,成都文化的发展有一条比较清晰的脉络和轨迹,不少重要的文化遗存都被较完整地保留和保护下来。我们今天来谈成都文化的魅力与厚重,离不开前人传承与保护的贡献。

  三、充满活力

  成都文化有一种内在的发展动力,这种动力使得成都文化呈现出一种生生不息、充满活力的状态。换句话说,这个城市和这个区域的文化随时随地都充满了创造性,不会枯竭,不会衰退和停滞。仔细探寻成都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们就会发现它跟这个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环境与条件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如水,滋润万物而又悄然无声。成都平原自从进入文明时代以来,自然环境就十分优越,直到最近还有人借用“东方伊甸园”来形容成都的生态和自然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世世代代的成都人用他们的聪明智慧创造出了丰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四、特色鲜明

  成都的每一个人,都会对成都的文化特色有切身感受。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座城市或地域的性格,它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同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必将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

  (一)和谐包容

  “和谐包容”既是成都城市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成都文化的主要特征。无论从远古时期的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还是近现代的川剧文化、饮食文化都体现出这种文化的包容与和谐。成都作为中国道教的重要发源地,诞生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思想贯穿到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观念中,就是讲求和谐与包容。从文化现象上看,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化都是在以本地文化为主体的基础上,融合了不同民族的地域文化的结果。比如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青铜面具及人头像,它们的发饰就代表着不同种族的符号,金沙遗址出土的大型玉琮就充分体现了与其他文化的融合。这说明成都文化善于吸纳其他文化,并形成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二)雅俗共存

  成都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雅俗共存,也就是说,这种文化的创造主体是人民群众,同时,在这个主体中又有着众多的文化领军人物,这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另一方面,这也使成都的文化既典雅又朴实,既鲜明又生动。杜甫的诗歌就是这一文化现象的杰出代表。又比如说,像草堂的人日节、武侯祠的迎喜神方活动等,也都是官府倡导、百姓参与的盛大节日。还可以举例来讲,川菜中的“宫保鸡丁”是由清代四川总督丁保祯发明的,按理说它是一种官府菜,但实际上它很快传播到了民间,成了大众川菜里面的精品。而大多数由平民百姓发明创造出来的菜品,如麻婆豆腐、夫妻肺片、龙抄手、赖汤圆等也早已登上了川菜的大雅之堂,遍及全国和世界,深受各地的欢迎。

  (三)勇于创新

  文化创新是成都文化的又一特征,这一特征使得成都文化在发展进程中总是呈现出一种开拓和进取的局面。成都文化创新有诸多的表现方式,比如说成都的漆器在战国时期已经名闻全国甚至世界,成都的蜀锦和造纸都形成过巨大的产业文化,成都人还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这些成就都是成都文化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有人说,火锅是由重庆人发明的,但它传播到成都以后,成都人把它进行了精心的包装和改造,从而形成自己的品牌与特色。文化创新能力表现出了成都人卓越的智慧和追求创新的本能。

  (四)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观念似乎最近几年才流行起来,其实在成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这样的思想观念早已形成。作家汪曾琪有一次到武侯祠参观,当看见祠内的诸葛亮、刘备和文武大臣的塑像时,非常惊叹,因为这个祠堂不把上述人物塑造得如神如仙,而是忠实地按“人”的形貌在塑造,这在全国的祠堂中是极其罕见的。这个现象说明成都人具有鲜明的人本思想,在他们的心目中,诸葛亮、刘备、关羽等都是实实在在的人,而不是神话人物,它跟成都人的关系是很亲近的。这种“以人为本”的文化思想,必然使成都文化朝着一个健康的、充满朝气的方向持续发展。

  文化建设——创新与成效

  新中国成立后,成都文化迎来了空前的历史机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近两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文化工作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工作,开拓创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和辐射力进一步扩大,为构建和谐成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深入推进改革

  2004年初,我们开始启动成都市文化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和以全员聘用、全员参保为核心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力度之大,涉及面之广,堪称建国以来成都市文化系统之最。我们的主要做法是整合资源、精干队伍、优化管理、促进发展。经过改革,市属文化事业单位共分流2412人,削减比例为65%。同时,全面建立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100%实现了参保;完善了人事管理制度,事业单位人员100%地实行了聘任制,通过改革较好地解决了长期困扰文化发展的一些难题,使文化事业单位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丰富文化生活

  近年来,我们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城市文化内涵为宗旨,在全市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尤其是去年“文化年”活动期间,全市共完成50项大型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众参与面广,社会反响巨大,不仅有效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拉动了文化产业链的各类消费,其中一些活动如希拉克参观杜甫草堂、法国焰火晚会、太阳神鸟书画笔会等,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发展文化产业

  根据省、市有关部门的统计,目前我市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2004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经营收入232.54亿元,创造增加值65.81亿元,占我市地区生产总值(2185.73亿元)的3%,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4%。我市文化产业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文化产业在全省的比重高于全市GDP在全省的比重。全市GDP占全省总量的35%左右,文化产业占全省总量的45%—50%。二是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高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发展速度。200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6%,全市文化产业增长16%,高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幅2.4个百分点。三是从事文化产业的社会人员比重较大。全市从事文化产业活动的产业单位有5391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5.21万人,其中行政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只有1.82万人,仅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12%,其余80%均为社会从业人员。近两年我们对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主要包括:创新投融资体制,组建成都市兴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采取集团化运作模式,组建成都演艺(集团)公司;鼓励、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引导、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产业等,如这两年恢复举办的“成都大庙会”,即采取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方式,实现了政府的零投入。

  四、规范文化市场

  近年来,我市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成都正版音像制品销售量、销售额连续多年居西部之首、全国第三;针对网络文化发展和管理的实际,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属地管理、以网管网,抓大限小、违规重处,疏堵结合、典型引路”24字工作方针,以此加强指导,强化管理,卓有成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建立网吧长效管理机制9个试点城市之一,并受到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

  五、打造文化亮点

  近两年,我们创新思路,一手发展文化事业,一手推进文化产业,打造了一系列文化亮点,进而构成了现代成都文化的亮丽风景线。

  亮点一:认真做好“金沙三项”

  第一项工作:全面建设金沙遗址博物馆。金沙遗址自2001年2月考古发现以来,已经出土整理了玉器、金器、青铜器以及象牙等大量珍贵文物。它作为商末至西周时期古代蜀国的都邑,是一处重要的古蜀国文化遗址,被评为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为切实做好金沙遗址的保护、研究工作,搭建展示、宣传成都古蜀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了金沙遗址博物馆设施建设,在充分酝酿、反复论证和招标比选的基础上,2004年2月,市计委批准立项,6月份进行了总体规划招标设计,同年9月获得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由此全面拉开了金沙遗址博物馆建设的序幕。规划中的金沙遗址博物馆项目总建筑面积为37895平方米,博物馆陈列展示由遗迹馆展示、陈列馆陈列、室外景观展示三大部分组成。遗迹馆展示主要以发掘现场原生态保护展示为主,让观众对金沙遗址和考古发掘本身产生真实的现场体验感;陈列馆陈列将以古蜀文化的发展脉络为纲,以金沙遗址发掘出土的丰富遗迹和珍贵文物为主,成都平原其他古蜀文化遗迹和遗物为补充,整个展览的时间跨度是从公元前2800年左右至公元前316年;室外展示将通过相关雕塑、复原等景观塑造,从时空上延伸博物馆陈列展示内容。

  自2004年起,市委、市政府连续两年将金沙遗址博物馆建设确定为为民办实事目标工程,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性公司的投融资平台作用,2004年筹措3000余万元建设资金,完成了一期建设任务。去年,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调配、整合了各方资源优势,强化项目建设组织领导机构,全额投入财政性资金3.89亿元,精心打造这一品牌工程,金沙遗址博物馆建设进度得到了充分保障,各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第二项工作:充分运用“太阳神鸟”文化资源。根据国家文物局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中国文化遗产标志评选工作的有关情况,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组织专门力量,将金沙遗址出土的、最具成都古蜀文明特色的符号象征——“太阳神鸟”图案作为参评方案,积极向国家文物局进行申报。经过多轮专家评选论证,“太阳神鸟”图案从上千件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当选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权威机构和专家认为,“太阳神鸟”图案寓意深远、构图严谨、线条流畅、极富美感,是古代人民“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丰富的想象力、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精湛的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其造型精练、简洁,具有较好的徽识特征;“太阳神鸟”图案是中华先民崇拜太阳艺术表现形式的杰出代表之作,以此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表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太阳神鸟”是二十一世纪我国考古的一个重大发现,体现了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成果,“太阳神鸟”图案所表达的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的精神寓意,彰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心和神圣使命感;图案中向四周喷射出十二道光芒的太阳,呈现出强烈的动感,象征着光明、生命和永恒,表达了先民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环绕太阳飞翔的四只神鸟,反映了先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自由、美好、团结向上的寓意,整体完美的圆形图案寓意民族团结、和谐包容,圆形的围合也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对文物保护的概念与信心。

  此次申报文化遗产标志的成功,体现了成都市委、市政府抓好文化、文物工作的决心,体现了成都悠久历史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分量与地位,是我市为全国文化、文物工作作出的一项突出贡献,并已为全社会所认同和广泛接受,其意义重大,社会价值不可估量。在此基础上,成都市再接再厉,抓住“神六”飞船载人航行的契机,于去年10月19日组织“太阳神鸟”金饰图案蜀绣品搭载飞船在太空遨游5天,在“神六”开舱仪式上向世人展示了风采,并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十五届大会上向全世界发布了有关新闻。这些成功的举措,将对提高成都和古蜀文明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为我市文化、文物工作营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将抓住“太阳神鸟”当选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的契机,认真研究并切实抓好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相关产品开发和资源整合利用工作,以“太阳神鸟”图案为符号,将其应用在城市的软硬环境中,同时维系地方形象的独特性。还将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的合力宣传优势,统筹规划,进一步打造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第三项工作:精心打造《金沙》音乐剧。以艺术的形式再现城市历史文化,是我市的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尝试。2004年,由成都文化、广电、报业三家联合投资1600万元,以金沙古蜀文明为背景,倾力打造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音乐剧《金沙》,2004年底赴北京开展集中宣传和展演,被文艺界喻为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剧,受到社会各界和各大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该剧自去年5月22日在成都驻场演出以来,目前已连续上演了160余场,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填补了我市长期以来没有知名品牌旅游演出剧目的空白,在演艺事业的产业化发展方面探索了一条新路。作为市委、市政府为宣传成都而重点推出的文化旅游产品,《金沙》音乐剧目前已先后进行了三次改版,在整体宣传策划、市场营销和稳固本地旅游演出市场方面已趋成熟。

  下一步的重点工作,一是加快体制改革,广泛吸纳社会资金进入,壮大自身实力,拓宽发展渠道。二是抓好以金沙“太阳神鸟”为核心元素的《金沙》音乐剧系列产品的综合开发,在旅游纪念品、音像制品、图文画册等方面加大开发和包装力度。三是着力构建文化产品整体营销体系,切实做好剧节目的改版、编排和宣传推广工作,进行整体策划和包装,不断推出新的看点和亮点,在驻地常年演出的基础上,加快国内巡演步伐,并作为文化交流项目适时赴国外演出。从建设金沙遗址博物馆到打造《金沙》音乐剧再到成功申报“太阳神鸟”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都是在围绕“金沙”做文章,三项工作齐头并进、相互带动,有力地推动了“金沙”文化品牌的打造。

  亮点二:打造中国诗歌文化中心

  去年,我们立足杜甫草堂和浣花公园800亩范围,启动了中国诗歌文化中心项目建设。中国诗歌文化中心由四大板块构成:杜甫草堂、诗圣文化园、唐风街、浣花公园。

  杜甫草堂是中国诗歌文化中心的核心区。为配合打造中国诗歌文化中心,杜甫草堂博物馆近几年来,深入挖掘诗歌文化内涵,不断推出新的杜诗文化看点,如杜诗木刻廊、大雅堂、诗圣著千秋陈列、杜甫草堂诗书画院,近年还全面完成了园区的水系改造、唐代遗址展示、“唐风遗韵”游客服务中心、万福楼等项目建设。

  诗圣文化园规划建设在杜甫草堂与交通饭店之间新增27亩地上,突出开发诗歌文化产业的功能。主要建设项目有吟诗堂、墨竹风雅、诗圣长廊。其中吟诗堂为诗歌活动和演艺场所;墨竹风雅为文化产业展示、交流区;诗圣长廊为杜甫草堂与诗圣文化园的诗意连接。诗圣文化园项目建设于去年8月动工,主体建筑吟诗堂将在春节前完工。

  唐风街指对青华路至草堂南大门沿线建筑和商业店铺进行改造,展现以诗歌文化为标识、以唐代风情为特色的经营业态。整改后的唐风街,将成为成都地区集中展示唐代风情的商业场所,其内容为诗歌与茶、诗歌与酒、诗歌与美食、诗歌与音乐、诗歌与戏剧、诗歌与民俗等等。该项工程目前已全面完成。

  浣花公园在现有园林格局的基础上,注入诗歌文化的新内容,建成一个开放、互动的、以诗歌文化为主题的公共艺术园地。重点打造的诗歌大道等具体项目,整个工程也于去年年底前全面竣工。中国诗歌文化中心建成后,将成为我国唯一的集交流展示、活动庆典、诗歌产业、研究创作于一体的诗歌文化载体,同时也必将为文化成都、魅力成都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亮点三:修建“锦里”古街

  三国文化是中华文明在全世界影响最深远、普及最广泛的一个分支文化,而成都武侯祠则是享誉世界的三国文化圣地。如何依托武侯祠和利用三国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是近几年来我们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而“锦里”的打造,则是我们在这方面进行的有益尝试。

  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们自筹2000多万资金,经过近四年的努力,精心完成了“锦里”一条街的设计与建设。“锦里”占地面积16亩,建筑面积6520平方米,长度340米,2004年10月正式开放。“锦里”古街的修建,是对三国文化的延伸和放大。它将相关文化要素进行提炼整合,开发式地“抢救”民俗文化遗产,与旅游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充分融和,全方位地展示三国文化的魅力。“锦里”在川西传统民居建筑的烘托下,再现了川西民俗文化的优秀传统和历史变迁,重现了古蜀辉煌的历史风貌。它既是依托“武侯祠”这一品牌而修建的一个蜀地民俗文化的“博物馆”和影视拍摄基地,为三国和蜀汉文化最宝贵的蜀锦、蜀绣、蜀笺、蜀酒以及漆器、竹编等民间传统工艺制作和成都名小吃提供展销场所,又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武侯祠作为文物景点在满足游客需求上的先天不足,为这个三国圣地增加了新的活力,还起到了屏蔽武侯祠周边现代建筑,净化环境,保护文物的作用。“锦里”开街至今,已接待游客300万人次,销售额近3000万元,并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之一。本报记者王熙维摄

  文化是民族之魂、城市之根,是生产力、竞争力,这些结论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和谐,离不开文化的和谐;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文化建设。在全球化过程中,要坚持我们的文化权利,坚持我们的文化话语权、坚持我们的文化尊严,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蜀文化是我国多元文化中的重要的一支,是我们发展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的源泉。我市的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是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委宣传部的统筹协调下,我市的文化建设一定会跃上一个新高度。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