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制改革进入胶着状态 历史重任还远未完成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0日07:47 中国新闻网 |
中新网1月10日电最新一期《瞭望》周刊载文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的体制环境较之以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从总体上判断,中国体制改革的历史重任还远未完成,且进入了一种是进是退、是破是立的胶着状态。许多旧体制被冲垮,但根深蒂固的东西仍然存在;许多新体制已建立,但实质性的问题并未真正解决。尤其是改革在一些根本性、关键性的部位停滞不前。 文章写到,从根本上讲,在当今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生产力落后、发展不平衡且具有几千年封建集权传统的国家,进行一种脱胎换骨、彻底的市场化、现代化的体制改革,是人类制度变迁史上一项浩瀚庞杂、艰苦卓绝的创造性系统工程;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各种思潮相互碰撞的条件下,其变革之深度,影响之广度,艰巨复杂之强度,可谓前所未有。 明乎目前所处的改革时局,可以使我们前行的步伐更加稳健。 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城乡二元体制是阻挡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的体制鸿沟,是束缚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发展,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障碍,也是当今中国最大的体制改革难题之一。从制度层面判断,中国的现代化,说到底,首先是指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建立城乡公平、统一的经济社会制度。 “十一五”时期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重要的历史起点,首先就要大力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在教育、医疗、税收、土地、社会保障,以及其他公共服务建设方面,作出重大的安排。 重建公共财政: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一个公共开支“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的问题。中国二十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实践已经证明,过去那种把国家公共支出的来源,放在举办国有经济,依靠国有企业利润上交的想法与做法,已经越来越支撑不起共和国的大厦。“十一五”时期乃至更长远的发展,必须解决公共财政持续增长的问题。 政府体制改革:中国政府体制改革是一种根本性的改革工程,不仅涉及到城乡经济、公共财政、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改革,甚至还涉及到全国的行政区划改革问题。我们总讲“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主要是因为政府自身的体制改革难以深入。“十一五”时期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换,越来越以重新界定、调整政府公共权力的作用边界为前提。 “十一五”的发展,尤其是政府体制改革,应该站在这样的时代高度:一要推进“权力制约权力”的改革。通过相应的权力,甚至更大的权力,来实现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二要推进“利益调整利益”的改革。通过利益尤其是足额的物质利益的激励,来推进政府职能的利益调整。 党政干部体制改革:当前,深化中国党政干部体制的改革,应集中精力从选拔、管理和淘汰这三个方面深入进行。 从选拔的层面来说,进一步改革的起点与方向,应该放在改革政绩评价和考核方法上,建立一种简约、透明、可量化的考核、选拔标准体系。所以,选拔体制进一步改革的起点和方向,首先应该不断扩大干部选拔任用的透明度建设。因为,没有透明,就没有公正;没有公正,就没有科学可言。 从管理的层面来说,深化干部管理体制改革,关键要建立和完善严格的、可预期的干部奖惩激励制度,实现“才有所展、劳有所得、功有所奖、过有所咎”。 从淘汰的层面来说,现行党政干部体制面临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制度难题,就是能否最终建立起一种真正的公平竞争、能上能下的竞争淘汰机制。这直接决定着干部队伍甚至全体党员体系的生死存亡。而如何建立一种有效的党员干部识别、竞争、淘汰机制,目前中国仍处于探索过程中。(作者田应奎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