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南京土壤研究所教授龚子同:南京有100种以上土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0日08:11 南京报业网-金陵晚报

  □金陵晚报记者王君通讯员蔡立

  【金陵晚报报道】林语堂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以草木为友,与土壤相亲”,而巴金则“愿比作泥土,永远温暖人间的脚印”。

  50年研究中国的土壤,走遍了中国每一片土地,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龚子同教

授就是一位与“土壤相亲”的践行者,在他研究的项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进步二等奖后,记者第一时间对他进行了连线采访,他的感言仍是那句老话:“没有不良的土壤,只有不良的耕作和技术。”最近20年,他的目标就是能建立中国土壤的“完整族系谱式图”,在37家科研单位、200多名科学家的帮助下,他的目的终于达成。

  20年给土壤“体检”12万次

  将全国的土壤逐一定性、定量分析,搞清它们的谱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一干就是20年。龚子同教授的老伴应淑琴说,龚老就是一个一生与土壤为伴的人,年轻的时候就爱往外跑,将全国各地的土壤标本带到南京来细细研究,如今70多岁了,依旧未改,每次去紫金山也都喜欢“低着头”走路,因为这样能更好地观察土壤。遇到特殊一点的土壤总是会和家人谈论,这些年来,他讲得最多的是土壤污染,因为痛心。

  龚子同告诉记者,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由于土壤是一个不均匀的连续体,分类难度大,世界上至今尚无统一的土壤分类。因此,他主持研究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课题,这20年来,国家陆陆续续投入了上千万的科研经费,37个单位200多名科学家投入到这个课题,几乎把中国的土壤“翻了一遍”,在参考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他们又采回了1万个土壤标本,对中国的土壤进行了12万次的“身体检查”,终于搞清了中国土壤的族系家谱,将中国的土壤分类成14个土纲、38个亚纲、138个土类和588个亚类。

  率先建立“人为土”标准

  在20多年的研究中,对比以往的研究成果,龚子同和他的课题组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脚下的土壤每时每刻在发生着巨变,人是改变土壤性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被耕作的土壤,因为年复一年受人的“摆弄、伺候”而不断改性,其中水稻土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这在全国已经占了很大的比例,比如说,南京的水稻土经过不停的平整改良,灌溉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已经发生的实质性的改变:干燥的土壤可能变得湿润,松散,总体来说,基本上是向着一个良性的方向发展,只是污染成了一个始料未及的难题。

  据了解,在全国各地观察、分析了人为因素对于土壤的影响之后,龚子同教授在世界上率先建立了人为土的分类体系,使纷乱复杂的人为土得以定量的区分和科学的表达,并被国际分类组织(WRB) 全盘接受并成为其标准。

  南京竟有过百余种土系

  经常挂在龚子同教授嘴边的一句话是“没有不良的土壤,只有不良的耕作和技术”,而要想每块地都能够“恰当应用”,得了解所有的土壤的特性,举个例子来说,南京的土壤如果粗粗分类也就只有三四类,但是如果细化到具体的土系,看似无差别的土壤在有机质含量、水分特征上还是有非常大的差别,南京一个小小的地方,就有100种以上的土系,土壤就是这么奇妙。

  在土壤专家眼里,龚子同主持的这项研究,被看成了土壤分类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因为它实现了我国土壤分类从定性向定量的跨越,建立了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以定量化为特点,既可与国际交流,又充分体现中国土壤特点的谱系式、可检索、全新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另外,还创建了一系列我国特有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如季风亚热带的低活性富铁层,干旱土的干旱表层、盐磐层,青藏高原的草毡表层,以及一系列的人为土层,既解决了我国土壤分类问题,并且被国外所借鉴;三是在世界上率先建立了人为土的分类体系。

  (编辑涵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