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关注应急管理:应急体系 铸起“钢筋结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0日09:14 新华网

  受权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全文)

  1月8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发布。参与相关工作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薛澜接受人民日报专访,解读总体应急预案和我国的应急管理建设——

  总体预案是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

  记者:近年来,我国突发公共事件频繁,有关方面在应急管理方面应该积累了许多经验,这些是否促成了总体应急预案的出台?

  薛澜:总体预案的出台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好体现之一。2003年抗击SARS疫情,是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转折点。我们虽然在应急管理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在抗击SARS疫情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缺陷,比如信息发布不及时、协调机制不健全等等。SARS疫情之后,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在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在总结国际国内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着手起草,工作进展顺利,总体预案于2005年1月26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得到通过。在此期间,各地、各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

  记者:总体应急预案与各地、各部门的应急预案是什么关系?

  薛澜:总体应急预案是国家应急管理的行动纲要,是国家应急管理体系这个大厦的“钢筋结构”。总体应急预案也是全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它给各地各部门的预案提供了行动准则和基本思路,由各地各部门根据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去具体化。比如,总体应急预案确定的工作原则,第一条就是“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在具体的应急预案中,就应该把减少人的生命、财产损失摆在第一位。

  应急预案不能停留在文件层面

  记者:现在的应急管理工作,还存在什么问题?

  薛澜:SARS疫情之后,很多学者对中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做了一些分析,认为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重事后处理,轻事前预防。SARS疫情中暴露出来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问题,安全生产事故暴露出的监管体系漏洞等等,都说明了这个问题。其次是责任不清、协调不易。上下级责任和部门间责任这“纵”和“横”两方面,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中,都不清晰。同时,突发事件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有时很难具体归口到某一部门,这就使协调更不容易。再次是落实不到位。中央政府和地方比较高层的领导对应急管理比较重视,有很强的应急管理意识,但是落实到基层、落实到社会,防范、互救、自救意识和能力却还很弱,这会使政策的落实打折扣。

  从应急预案的层面上看,现在省市一级基本上都有应急预案,许多部门也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预案很多还停留在文件层面,没有进行演习、演练,不知道实际效果如何。其次,相关的机构、责任还不是很明确。这些也是总体应急预案实施时面临的挑战。

  记者:针对这些问题,建设应急预案体系应该注意什么?

  薛澜:从整个预案体系来说,应该保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就是内容上没有漏洞,要包括针对各种类型突发事件的专门预案。“纵向到底”,就是要落实到基层,包括社区、农村、企事业单位等,确保都有各自的应急预案。

  《突发事件处置法》已进入立法程序

  记者: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如何?

  薛澜: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宏伟工程。目前主要工作集中在“一案管理三制”。“一案”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包括总体应急预案和各种专项预案、部门预案;“三制”是法制、体制、机制。

  记者:能不能介绍一下“三制”方面建设的情况?

  薛澜:法制方面,最重要的是《突发事件处置法》的制定,这被列入了全国人大今年的立法工作重点。这个法2003年下半年开始起草,草案目前已经出台。体制主要是政府部门的建设,国务院办公厅已经设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各级地方政府也正在建立相应的部门,比如北京市就建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和“应急管理指挥中心”。机制是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运作机制,包括信息沟通、部门协调、资源调动等等,这在总体应急预案中也有规定。

  应对突发事件,是每一个人的事

  记者:应急预案给人的印象是“政府的事”,作为社会的一员,普通人应该如何更好地了解、学习和使用应急预案?

  薛澜:应对突发事件,说到底是我们社会每一个人的事。事发后,政府会尽最大的可能来救助,但最后生命财产损失的痛苦,还是需要具体的个人和家庭来承担。所以,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政府的努力很重要,全社会每个成员的积极参与更重要。

  2004年底印度洋海啸时,有个10岁的英国小女孩,根据所学知识从海平面忽然降低推断有可能要发生海啸,及时告诉父母和周围的人迅速撤离,从而挽救了百余人的生命。这个事例说明,加强我们全社会每个成员的应急防范意识,自救、互救的知识和能力,对于加强我们社会整体的应急管理能力来说是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正因为如此,总体预案中专门设立了“监督与管理”一章,对应急管理工作中的宣传教育工作等做了具体的要求。(记者张铁)

  《人民日报》 (2006年01月10日 第十版)

   “应急能力”是一道考题

  如何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如何让社会和谐稳定,这个课题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和能力。1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这一规范性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应急能力”将成为一道考题。

  强化应急能力,首先需要建立健全一套完备的预警和应急机制。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既要求防范于未然,更要求快速反应能力。

   应急预案是本公众福音书

  1月8日,新华社受权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它旨在“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本公众福音书。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用经济眼光看,就是指,科学的预案是效率的要素,可收减少付出、增加所得或曰成本最小、收益最大之功。

  来源:人民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