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闯深海者得蛟龙”——读韩江母亲河专题有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0日11:42 大华网

  编者按:近期,本报精心策划、强势推出的大型系列报道———《亲近潮汕母亲河》,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社会中引起强烈反响。不少读者或来电或来信盛赞该报道策划颇具气势,可读性强且富有人情味,达到了策划者在《拥抱梦里韩江》一文中所言:“希望借此能激发起潮汕民众‘同饮一江水,共护母亲河’的情怀”之效果。

  近日,新华社高级记者王炜中特地写下读后感———《闯深海者得蛟龙》,对本报

记者发扬老一辈新闻工作者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优良传统,跋涉千里,零距离接触母亲河,写出真实、鲜活的报道加以赞赏;同时对该报道提出了宝贵的建设性意见。对此,我们深表感谢。本编辑部希望广大读者或同行专家对《汕头都市报》今后的报道予以更多的关心,并建言献策!

  作为一名老记者,看了近期《汕头都市报》专题策划的《亲近潮汕母亲河》的连续报道后,为新闻战线的优良传统作风得以传承和弘扬而感到振奋。

  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为了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新闻工作者必须发扬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精神深入实际,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我们的前辈范长江,就将“消息绝对真实”放在人民新闻工作者4个信条的首位,并且身体力行,在抗日战争前后,用3年时间,行程万里,历尽艰辛,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名篇。

  可喜的是,许多有作为的记者清醒地意识到,在步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尽管有现代的交通、通讯工具,这种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作风不仅不能抛弃,而且还要继续发扬光大;仅靠参加开业典礼,取回会议文件和下载网上资料写出的文章是枯燥乏味,读者望而生畏的。承担韩江专题报道的策划者,由于懂得这一点,便怀着对母亲河崇敬之心和充满对母亲河热爱之情,策划出了颇具气势,又有人情味,且富有可读性的《亲近潮汕母亲河》。而负责采访的记者不畏艰难,一路起早摸黑,冒着风寒,驱车翻山越岭,徒步走过羊肠小道,经历山体滑坡之险,饱受“排骨路”颠簸之苦,直奔武夷山腹地的韩江发源地之一———宁化木马山,再掉头沿江而下,辗转两省十余县市,行程千多公里。沿途不仅目睹韩江秀丽的风光,而且发现了母亲河遭受污染及部分河段的生态被破坏等问题,发出了“保护母亲河”的强烈呼声。由于他们不畏艰险,亲临其境,与韩江进行零距离接触,因此,写出的报道就不会苍白乏力、无病呻吟,使没有机会一睹母亲河风采的读者看了以后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分享了记者用汗水和勇气换来的劳动成果。

  “涉浅海者得鱼虾,闯深海者得蛟龙”,此话不假。但闯“深海”就要吃苦、冒风险,要是记者在生活海洋里浅尝辄止,甚至“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光坐在办公室里品工夫茶,看“死”材料,就不可能有这样丰硕的成果而受读者的赞扬。

  当然,这组专题报道也有美中不足之处,主要是对母亲河的文化内涵发掘得还不够。作为母亲河的韩江,不仅养育着众多的子孙后代,而且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尽管客家文化显得深沉、厚重、朴实、豪放,潮汕文化显得精明、细腻、灵敏、温良,然而都源于中原的河洛文化,具有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坚忍不拔、勇于开拓的可贵精神。正是内涵深厚的文化,造就出一批批蜚声海内外的英才,体现出母亲河坦荡开阔的胸怀和默默奉献的高尚品格。

  假如记者出发前能做足准备,积累更多的资料,包括韩江流域有关县市的详细概况如地理、历史、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的情况;倘若采访过程中时间再从容些,做到既“走马观花”,又“下马赏花”,点面结合,浓淡相宜。就可使专题报道的主题得到深化,显得更厚重、更有思想性;也使人们更加真切地体会到母亲河的伟大,更为清晰地认识到潮客确是一家亲,从而增强了共同保护韩江母亲河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为今后进一步加强合作,发展韩江流域经济创造条件。

  最后,祝愿《汕头都市报》继续发扬这种优良的传统作风,为读者策划、提供更多像《亲近潮汕母亲河》这样的优质精神食粮。·王炜中·

  (责任编辑:林伟练、许少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