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自主创新榜:吉利汽车探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0日13:30 新华网

  新华网杭州1月10日电 题:吉利探秘

  记者 方益波

  吉利汽车的创造者李书福,这个从浙江田野里走来,沾着泥土味儿的草根企业家,在过去的几年中,一直以一种标新立异、无视毁誉的姿态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随着2005年第61届法兰克福车展吉利代表中国汽车工业登台亮相,吉利汽车几乎成了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象征之一。

  “草根”逐渐洗去泥味

  几年前,记者在浙江台州试开吉利新车时,留下的最大印象就是很多零件都还不够精致。

  然而,2005年,已经有些名气的吉利展现一幅完全不同的画卷:获得7项发明专利、30项新型实用专利、37项外观专利;获得13项科技成果;拥有4个整车、3个发动机、1个变速器及转向器的生产基地;具有年产30万辆整车、25万台发动机、25万套变速器的生产规模;市场保有量超过45万辆,产品出口量超过1万辆,销售面遍布30多个国家。

  吉利的负责人扳着指头如数家珍:2002年,第一款自主研发的479Q发动机下线;2003年,MR479Q系列发动机通过国家鉴定;2004年,电动电力助力转向系统开发成功;2005年2月,376QE发动机生产线建成。5月,中国第一台自动变速箱在吉利问世。6月,JL378QE发动机投入生产。

  资历、资金、资格都不如汽车界“大户”,若干年前还“不入流”的企业,到今天的“整体实力全国汽车十强”,吉利的成功之路,正是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四大法宝

  据吉利负责人称,吉利汽车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四大法宝:一是自主品牌;二是成功进入国际市场;三是拥有自主产权;四是拥有自主研发能力。

  现任宁波吉利变速箱公司总经理的徐滨宽介绍说,吉利自主研发的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变速箱以及发动机等关键部件,可以随着车型的变化而变化,而买来的或者是委托别人设计的就被限制死了。吉利生产的自动变速箱一台6000元,而进口一台要1万多元。仅自动变速箱一项,一辆吉利轿车的成本就降低了五六千元。

  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常说“要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他告诉记者,吉利豪情汽车价格不到3万元,生产环节的利润率却能保持在7%左右。低成本控制最大的依托就是拥有自主研发能力为标志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吉利最雄厚的实力和资本。

  吉利还有一个更大的抱负——把三分之二的汽车卖到国外去。

  2005年5月30日,吉利集团与马来西亚IGC公司在吉隆坡签订了关于CKD组装吉利轿车合资建厂的协议。随后,又与香港生产力局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港合作开发一款新型轿车体系,并将同步带动有关零部件项目的开发。目前,吉利研制的专门用于出口的右舵车已经研制成功并进入批量生产。吉利还建立了全球经销商统一的国际售后服务软件和市场信息系统,可以通过网络终端监测出口产品的销售和服务状况。

  三大高招

  造中国自主品牌的轿车,掌握自主研发能力。吉利自称有三大高招。建设人才队伍,是吉利在自主创新道路上克敌攻坚的“尖刀”。据介绍,短短几年,吉利就聚集起了一支拥有十余名外国专家、上百名高级工程师、数百名博士硕士的科研队伍。其中有来自韩国大宇国际主管研发的沈奉燮,有曾任国家自动变速器课题组组长的徐滨宽,有一汽汽车研究所的底盘专家华福林,有曾任一汽轿车分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的智百年,有参加过克莱斯勒发动机改进项目的发动机专家杨建中……

  着眼长远,组建人才学校,打造百年企业的基础。吉利在进入汽车领域的同时,就投入大量的财力、精力,着手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1998年,“浙江吉利汽车工业学校”挂牌;2000年,“浙江吉利技师学院”成立;2001年,北京吉利大学问世;2005年,海南大学三亚学院开始招生……吉利还设置“未来人才基金”助学工程,在扶助贫困大学生的同时,为吉利的未来储存更多的后备力量。目前,在吉利汽车研究院300多人的队伍中,吉利自己培养的技术人员已经占到了四分之一;在生产第一线,则有60%的技术工人是吉利自己学校的毕业生。

  “散兵游勇”无法打赢自主创新这场“战争”。打造科研基地,才能形成规模实力。吉利年销售额尚不足百亿元,但为掌握自主研发能力,在科技投入上不惜一掷千金。为建设现代化的汽车研究院,吉利首期投资超过3亿元;为建立基础、电气、道路模拟、多功能四大实验室,吉利一次投下了数千万元。初步形成了与国际汽车技术接轨,同时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科研平台。(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