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10日集粹:王蒙,你是谁的“情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0日16:26 人民网

  人民日报社论

  中华工商时报:治庸官“不作为乱作为不会作为”

  “治理庸官”的消息来自2005年10月25日的《中国青年报》:广东省深圳市委审议通过的一份“治理庸官”计划将干部的20类行为如不务公事,心浮气躁、无心作为,世故圆

滑、居功自傲、不思进取、欺上瞒下等列入“不作为、乱作为、不会作为”,凡涉及这类行为的干部,轻则被谈话告诫、通报批评,重则按辞职辞退、法纪处理。

  检察日报:我错误地认为当官就应有回报

  我所犯的罪行是不可饶恕的,不仅给国家和集体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更有损于党和国家干部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在家里,我上对不起年逾七十的父母,下对不住妻子儿女,我决心在帮教干部的教育帮助下,努力改造,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

  检察日报:送礼送手机,腐败也时尚?

  “元旦买手机,三成为送礼”,这是北京手机热销的一种新现象,也是关心反腐败的人们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这“三成人”中,我们不能否认,有些人买手机是送给亲朋好友的,但另一些人和单位买手机特别是买高端时尚手机是送给谁呢?这不能不让人把这种行为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或者说腐败联系在一起。

  中青报:教育部监控得住“儿子媳妇”的财务吗?

  最近以来,关于高校财务的新闻很是不少:不久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蓝皮书显示,目前中国公办高校的银行贷款为1500亿元至2000亿元,有的高校贷款已高达10亿元至20亿元,为此蓝皮书警告:高校热衷“圈地贷款兴教”将给我国带来新的金融风险;随后,新华社一篇《大学收费一团乱麻》的报道,再次引发人们对“谜”一样的大学成本、收费的强烈质疑。

  中青报:政府“好面子”成就企业“钱袋子”?

  或许如宣传所言,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转换能大大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但若你以宝马车的价格买回富康车,会是何感受?其实近些年来,我国居民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最大买单者,由此成就了少数人的利益:我们交纳电话初装费,造就了电信业的高薪;我们交纳燃气管道费,成就了燃气公司的高收入;我们缴纳公路过路费,支付了公路收费员8000元的月薪,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中青报:田凤山收马德10万元钱“为公受贿”?

  据悉,有关田凤山接受马德10万元钱款这一情节,未被认定为受贿。据判决显示,这笔款项发生在1999年六七月,时任黑龙江省省长的田凤山,接受绥化地区行署专员马德10万元人民币,目的是帮助解决绥化地区广播电视综合楼建设资金事宜。这个情节之所以未被认定为受贿,是因马德给田凤山送钱并不是为自己谋利益。

  半岛都市报:为什么“春节是个很辛苦的节日”?

  难免有人感叹:过年把人变成了“吃饭喝酒的机器”,甚至到了“要破产”的地步。看来,我们的确是到了该好好检讨、反省近日有学者提出的“我们还会过年吗”的问题的时候了,不过,从上面所举例子看,这种“不会过”的问责对象似乎还不是什么洋节日,而是我们自己本身的过年能力和心态——无休止的应酬、吃喝,非理性的开销、送礼,恐怕与“西方文化的渗透”没多大关系吧。

  新京报:李敖刘心武后,余秋雨上电视文化作秀?

  但是“文人作秀”的指责终究还是落在了他的头上。今年,类似的指责还曾找上过余秋雨在凤凰的“师兄”李敖、央视“百家讲坛”上说红学的刘心武。李、刘两位的节目各有可指摘之处,但是批评者在指出内容上的差错之后,还要搬出“文人定位”的帽子,似乎这样他们的批评才更有分量,似乎文人在电视里作秀就跌了文化的分儿。

  新京报:周笔畅解约道义放两旁利字摆中间

  除了那个女性营养液广告为她维持了一些曝光率之外,曾经跟李宇春张靓颖并驾齐驱的周笔畅前一段时间显得有点儿太过沉寂。此前,有人曾以为笔笔是为了学业暂时搁置了演艺事业,这样的说法为她在大众心中赢得了不少印象分。但当跟天娱的解约风波终于闹上媒体之后,我们才发现,原来笔笔也不是不急。退一步说,就算她不急,也照样有人替她急。既然已经从大学生变成了大明星,那么“道义放两旁,利字摆中间”就是这个娱乐生态中自然而然的道理。

  潇相晨报:李素丽,不妨大方做广告!

  著名女劳模李素丽为某家居企业做“形象大使”引来关注。1月9日《江南时报》发表评论文章认为,李素丽不是一个一般的“商业明星”,而是一个“道德明星”。因此郑重提出,李素丽要么继续做广告,要么放弃所有荣誉。我以为,该文观点是明显站不住脚的。

  解放日报:“成熟富人”与“成熟官员”

  鞋是无罪的,路是自己的脚走的,鞋的档次也不决定谁走的路正确与否。胡庆堂和周国知等公仆与慕绥新之类的贪官穿着不同的鞋,走出不同的路,倒是提醒所有共产党员,不管位置如何,无论鞋子档次怎样,永当人民群众的勤务员不能忘。共产党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党的干部不能因为“时代变了,物质条件好了”,而丢掉“解放鞋精神”,忘记穿解放鞋的民众,甚至害怕弄脏皮鞋,担心损坏皮鞋而高高在上,不敢接触老百姓,或者为了满足“高贵”的奢望而向人索取“皮鞋”。如果那样,无论穿什么鞋,也是要走上邪路的!总之,穿鞋可以任意选择,人生的路却要认准!

  东方网:王蒙,你是谁的“情人”?

  自王蒙推崇王朔,鼓吹“躲避崇高”,无条件地拥抱世俗以来,王蒙越来越像一个“情人”了:温顺,献媚。我们几乎看不到他批判当下社会的黑暗面,但对批判社会的作家,他是不肯放过的,有机会总要刺他们几句。自己的新书出版了,是件高兴的事情,就不要提惹你不高兴的人了吧?你说你怕“世界的诅咒者”影响你的“食欲与健康”,为什么总是对他们念念不忘,忍不住要提起他们呢?或许借这个机会在媒体面前揶揄他们几句,有利于您的健康与食欲,也能让您的情人(们)开心一阵子?那就不要言不由衷地说要“远离”他们。再说这做派有悖于您当年极力主张实行的“费厄泼赖”呀。

  东方网:有感周总理“视察”也要买门票

  有一年秋天,周恩来同志到四川省成都市视察工作。一天在省、市领导的陪同下,前往“杜甫草堂”参观,总理一行的汽车在“草堂”门口停下来。周总理下了车,让随行的同志先进去,他自己则和秘书站在门口,一个一个地清点人数。最后指了一下秘书,点了一下自己,“十六、十七。”他对秘书说:“请你去买十七张门票吧!”陪同的同志上前阻拦道:“总理,你是来视察工作的,不用买门票啦!”周恩来同志说:“不,我还是一个参观者和游览者嘛!群众参观游览要买门票,总理也不能例外呀!”他还是让秘书买了十七张门票,在人民群众中传为佳话。

  东方网:春晚现场到底有多少“托儿”

  仅仅因为没有鼓掌、叫好,便被陌生人痛斥,“你到底是谁的托儿?”这不是即将在春节晚会上播出的小品,而是发生在春晚预审现场的一幕。据1月5日出版的《南方周末》报道,《南方周末》的记者在央视春节晚会预审现场观看春晚彩排,因没有鼓掌,便被陌生的中年男子痛斥:“你怎么谁都不叫好,到底是谁的托儿?”“说吧,你是谁的托儿?”,“你给我们的节目叫好,我也给你的叫好,大家互相帮忙,争取都能上春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