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2005:中国考古大发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0日19:44 人民网

  ●华北新石器时代的先行者——北京门头沟区东胡林史前遗址

  ●再现史前宗教祭祀场景——湖南洪江市高庙新石器时代遗址

  ●黄土地下新发现的古国——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葬

  ●破解江南古代文化的谜团——江苏句容、金坛市周代土墩墓

  ●昆仑山深处古代先民的乐土——新疆于田县流水青铜时代墓地

  ●开启大唐盛世的历史之门——西安唐长安城大明宫丹凤门遗址

  ●碳十三、氮十五分析与古代人类食物结构研究及其新进展

  人民网北京1月10日讯记者李舫报道:我国最具学术权威的考古发现年度评选今天在北京揭晓,七大考古事件被考古学家评选为记载2005年考古收益的重要事件:华北新石器时代的先行者——北京门头沟区东胡林史前遗址、再现史前宗教祭祀场景——湖南洪江市高庙新石器时代遗址、黄土地下新发现的古国——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葬、破解江南古代文化的谜团——江苏句容、金坛市周代土墩墓、昆仑山深处古代先民的乐土——新疆于田县流水青铜时代墓地、开启大唐盛世的历史之门——西安唐长安城大明宫丹凤门遗址、碳十三、氮十五分析与古代人类食物结构研究及其新进展。

  华北新石器时代的先行者——北京门头沟区东胡林史前遗址。东胡林遗址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东胡林村西侧清水河北岸的三级阶地上,是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年代距今10000年前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在2001年和2003年两次对该遗址进行发掘时已取得很大收获。2005年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三次发掘,揭露面积共80余平方米,发掘清理了灰坑、火塘、墓葬、房址等遗迹,出土一批重要的文化遗物,并浮选出丰富的动植物遗存,同时还发现一座新石器时代早期屈肢墓葬。

  东胡林遗址的发现,为进一步探讨华地区诸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演变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两座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墓葬,不仅丰富了对东胡林人埋葬习俗的认识,也为北京乃至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科学依据。同时,在遗址的下部堆积中发现了时代更早的烧火遗迹及打制石器等,为寻找时代更早的古人类及其文化遗存提供了重要线索。

  再现史前宗教祭祀场景——湖南洪江市高庙新石器时代遗址。高庙遗址位于湖南省洪江市安边镇岔头乡岩里村,现存面积约30000平方米。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1991年、2004年和2005年对该遗址共进行了三次发掘,揭露总面积近1700平方米。

  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贝丘遗址,按照所出遗存的特征,可将文化堆积分为上、下两大部分,各自又包含有若干个地层。遗址地层堆积最厚处近7米,多达27层。遗址下部堆积的文化面貌较为独特,暂命名为“高庙文化”。

  2005年发掘的主要收获是清理出一处距今7000年左右的大型祭祀场所,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发现了牲祭坑、人祭坑、窖藏、祭祀时使用的房屋以及其他相关遗迹。新发现的白陶器及其他陶器上,装饰有刻划纹或戳印篦点纹组成的凤鸟、兽面、八角星象等图案,年代上限可早到距今7800年左右,下限在距今6800年左右。这些图案构思精巧,令人称奇,为我国同时期遗存中所罕见。

  高庙遗址不仅再现史前宗教祭祀场景,出土的丰富动物遗存,也是研究古代先民的食物结构、畜牧业起源,以及当时生态环境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破解江南古代文化的谜团——江苏句容、金坛市周代土墩墓群。2005年,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对位于宁常、镇溧高速公路沿线的江苏句容天王寺、金坛薛埠等地的土墩墓群进行了大规模抢救性发掘,这是迄今为止对江南土墩墓考古发掘规模最大的一次。共发掘土墩40座,清理墓葬233座、祭祀器物群229组、墓葬建筑遗存14座,出土以几何印纹陶、原始青瓷器为主的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各类文物达3800多件。

  此次发掘揭示了青铜时代江南土墩墓营造的整个过程,还清理出痕迹清晰的船棺葬具、石床及木构的人字形窝棚式墓上建筑,极大丰富了江南土墩墓的文化内涵,特别在土墩墓的形制、结构、埋葬、祭祀习俗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土墩墓以来,由于各地发现的土墩结构异常复杂,对其文化性质的争议不断,成为长期以来困扰学术界的谜团。此次发掘使江南土墩墓自发现以来,首次以其明确、翔实、可靠的田野考古学资料确立了它在中国考古学中的地位,对研究商周时期中原文化和土著文化的关系、中华文明的一体化进程等重大课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推动江南土墩墓的保护提供了最新的科学依据。

  黄土地下新发现的古国——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葬。横水墓地位于山西省绛县横水镇横北村。2004年年底至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墓地进行了发掘,清理了80余座墓葬。其中,两座重要墓葬——夫妻异穴并排合葬墓规模较大,随葬品丰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据推测,两座合葬墓为“倗”国墓地。在地处晋文化中心区的晋南新发现了一个“倗国”,这对于更加全面地认识晋文化和晋国历史乃至西周历史,都是及其重要的新资料。

  昆仑山深处古代先民的乐土——新疆于田县流水青铜时代墓地。流水墓地位于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阿羌乡昆仑山深处流水村附近的阿克布拉克台地,台地地处克里雅河上游河道与流水河交汇处,海拔高度为2850米,距于田县城约100公里。2003~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考古研究这中心对该墓地进行了连续发掘,揭露面积约4000平方米,共清理各类墓葬65座。

  流水墓地是首次在昆仑山北麓发现的青铜时代墓葬,也是迄今在昆仑山北麓地区所发现年代最早的古代文化。所出陶器为手工制作,大多装饰有刻划几何纹,器形与新疆其他地区的出土物差异较大。这种在新疆首次发现的陶器刻划纹饰为代表的文化类型,与西藏、甘青地区的某些古代文化有相似之处;中亚、西亚地区同时代或稍早的考古发现中,个别文化现象也与流水墓地的出土器物存在不少类似处。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出土的铜或金耳环的样式与西伯利亚地区早斯基泰文化中的耳环样式极为相似。

  流水墓地的考古发现为探讨公元前1千纪时昆仑山北麓地区古代居民的文化面貌提供了科学资料,尤其是能够系统地提供研究克里雅河上游古代文化的准确材料。对出土人骨的初步鉴定结果表明,3000年前昆仑山北部地区的种族混杂程度已经很高。蒙古人种、欧罗巴人种在墓地中均占有一定比例,蒙古人亚种(西藏人)的发现则说明当时青藏高原南北的文化交流已经明显存在。

  另外,在墓地之下的地层堆积中,还发现了较厚的碳灰层,为大面积古代生活用火遗迹,碳十四测年为距今4400年。说明这是一处古代人类活动持续时间相当长的重要遗址,对探索昆仑山地区早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开启大唐盛世的历史之门——西安唐长安城大明宫丹凤门遗址。丹凤门是唐大明宫的正南门,也是唐朝皇帝在东内举行登基、改元、宣布大赦等外朝大典的场所。其北面正对大明宫主殿含元殿,两者之间有长600余米的御道相通;南面是当时长安城内南北向街道中最宽的丹凤门大街,长1500、宽176米。丹风门遗址现位于西安市火车站以北,在自强东路东段北侧,发掘前尚残存有东西长约60、南北宽约30、高2米余的门址基台。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队对丹凤门遗址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近8000平方米。

  发掘结果表明,丹凤门属于古代城门中最高等级的五门道制。残存门址由墩台、门道、隔墙、马道、城墙等部分组成,均为夯土结构,但破坏比较严重。门道地面、隔墙上多发现有火烧痕迹,堆积中还出土了许多烧流的砖瓦结块,表明丹凤门应毁于唐代晚期的一场大火。址堆积中出土的遗物多为长方形砖,还有筒瓦、板瓦、莲花纹瓦当、琉璃瓦、鸱尾、铁泡钉、白瓷片等。其中,带字款的砖瓦、带“官”字款的白瓷碗以及琉璃瓦等最为精美。

  此次发掘澄清了丹凤门的形制,与文献记载的五门道相符合。该遗址中发现的墩台规模之大、门道之宽、马道之长,均为目前隋唐城门考古之最。丹凤门遗址的考古发掘,不仅为唐大明宫遗址的整体保护提供了准确的依据,也为中国古代都城考古、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科学资料。

  碳十三、氮十五分析与古人类食物结构研究及其新进展。人类社会生活的第一需要是食物,古代人类的食物结构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自然环境状况以及社会文化风俗等密切相关。因此,这些方面都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碳十三、氮十五分析,正是应用稳定同位素分析研究古人食物结构一种方法。

  研究古代人类食物结构的方法已有多种,主要是依据出土的遗迹、遗物进行推论。而碳十三、氮十五分析作为以往研究方法的补充,其不同之处是通过遗留的古人骨骼中这两种稳定同位素的分析,获取来自人类自身的直接信息。碳十三和氮十五分析相结合,并配合考古学背景的研究,使古代人类食物结构状况得到较为可观的反映。

  目前,碳十三、氮十五分析方法已逐步得到完善,并在考古学研究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通过对安阳殷墟、北京琉璃河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等处出土人骨进行碳十三分析,了解到的古代人类主食结构状况,与考古学研究的结论相吻合;其结果显示,中国早期农业的发展在中原一带表现为以粟类为主食,长江流域则以稻作为主食。而对青海上孙家、新疆焉布拉克、内蒙古兴隆洼、青海喇家、甘肃玉门火烧沟等遗址出土人骨所作的碳十三、氮十五同位素综合分析,成为研究不同地区的古代人类食物结构、环境以及农牧业状况等相关课题的重要参照。但同位素分析方法也存在局限性,必须与考古研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中国考古发现”创始于200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是中国最新考古信息的交流平台、重大考古发现的展示舞台和考古新进展的学术讲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