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跟风出版之风当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1日00:00 红网

  倘若您有兴趣逛逛书店,就可以看到《人生的22个忠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蓝海战略》等各种各样的励志类图书。在《文汇读书周报》这样的读书类报纸公布的图书排行榜上励志类图书总是榜上有名。所以出版社都争着抢着出版这类图书。更有甚者,一些出版社为了在争抢中获取不义之财,便采取下作之法,借外国著名学者、管理者的名或干脆捏造一个所谓的外国名人出版“挂羊头卖狗肉”的管理名著。

  励志类图书出版的现象,我以为典型地反映出当下图书出版的一种病态,即出版社喜好跟风,见什么图书拥有市场就“一窝蜂”似地争着抢着出版,缺乏创新。这与武汉市的餐饮业极其相似,哪家酒店创出了一道颇有特色的新菜肴。嗬嗬,不出三五日,武汉三镇的酒店都会推出这道菜肴。

  我不妨略举几例以资佐证。根据热播的电视剧再创作出小说并迅速推向市场,可以说这是图书出版的一种创新。市场也证明这种创新是成功的。于是不少出版社迅速盯上了这个新品种,各类根据电视剧创作的小说纷纷“粉墨登场”。中小学生要读名著。这下可好了,忽啦啦各种版本的中小学生名著必读的图书挤破了书店的柜台。不知是哪家率先推出了传统启蒙读物。于是“一花引来百花开”,各式各样的传统启蒙读物叫家长和学生不知选哪个版本的好。自从《我的野蛮女友》与同名电视剧登录我国后,韩国的网络小说在我们的大小书店随处可见。现在冷不防就能冒出个少年作家。可以说现在的少年作家比哪个时候都多。这给人们造成了这样一个印象,就是现在的孩子真是不得了和了不得。

  然而,我看这完全是当下跟风出版的毛病造就的。韩寒的隆重推出带来的市场效益可以说是出版社始料不及的。尽管韩寒的文字还有些粗糙和嫩稚,但是它赢来了前所未有的市场是不争的事实。能赚钱就是硬道理。于是出版社想方设法挖掘少年作家,从国内一直到国外,从小说到日记体文学。但是他们的作品除了在同龄的孩子中拥有读者外,在其他阅读群体中读者是寥寥无几。他们的作品远不及少年作家刘绍棠的《青枝绿叶》和王蒙1953年创作的《青春万岁》。

  这种跟风地、“一窝蜂”地出版,对我国的图书出版事业来说,是具有破坏性的。首先是造成图书“同质”化现象严重。尽管现在图书的数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但是人们普遍地感到现在值得读的书并不多。原因之一就是图书的“同质”化。严重的“同质”化可以说是在制造文字垃圾,浪费了宝贵的出版资源,包括纸张等。

  其次,不利于图书出版的创新,其结果是导致图书出版质量水准不太高,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图书出版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所谓创新,主要是在作品的原创、图书的品牌和种类、新作者的培养、营销策略等四个方面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可是跟风出版就很不利于创新。因为创新带来的市场和利益被跟风的出版社“均沾”了,并且花费大量心血和成本的创新带来的结果是得不偿失。不创新也有钱赚,那又何必煞费苦心地创新呢?

  再就是为伪劣图书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空间。由于跟风出版,抢占有限的利润,因此一些出版社采取不地道的手法出版伪劣图书。2005年高居流行榜的励志气类图书就有大量的伪书。现在外国文学名著新译是居热不退。可是一些新译的东西就是剪刀和浆糊的“杰作”。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什么图书拥有市场,什么图书能赚钱,就出版什么图书,这是无可厚非的。但这与跟风出版是两码事。跟风出版是懒汉之术,是投机取巧,是小生产者的谋略。占领市场和拥有市场靠的是创新,靠的是善于开拓市场。作为出版社和出版人就是要紧紧地盯着市场,捕捉市场的信息,对市场进行独到的分析,并进而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领先一步”的策划,推出自己的出版方略,出版自己的图书。而不是看着市场,看人家出版了什么书赚钱就急急忙忙地跟着出版。这是没有出息的,长此下去,总有一天会被人家挤压得连口水都没有喝的。当然,图书出版的管理部门应该出台鼓励创新的政策,让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出版社名利实归,从而提高我国图书出版的原创水平,提高我国图书出版的质量。

  (稿源:红网)

  (作者:匡生元)

  (编辑:潇湘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