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作家多 读者少 拿什么拯救中国出版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1日13:09 新华网

  “未来某一天,作家将比护士还多。”美国一位著名出版人在上个世纪发出惊人的论断。美国一项调查显示,有82%的人都有出书的愿望,因为写书最容易出名,而新技术的发展使出版一本书的成本已经降到最低,所以几乎人人都能写一本书出版,当个“作家”,快快出名。

  在中国,这个预言似乎也正向我们靠近。许多出版商在抱怨,如今书是出得越来越

多,可同时也越来越难卖。

  出书多,读书少

  正在举行的2006年北京图书订货会是图书界每年三大盛事之一,前来参展和交流的单位几乎囊括了我国出版界的所有成员。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出版大国,每年推出的新书可以说浩如烟海,从图书订货会上的盛大场面就可见一斑。据了解,从九五末到2005年间,我国每年推出的出版新书种类从14万种增加到了21万种。可以说,以出版数量看,我国图书业已经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总体上处于上升的势头。

  可是与此同时,卖书的人却纷纷感叹,读书的人在悄悄减少。

  是的,如今在地铁或者公园里,你已经很难看到有人捧着一本书津津有味阅读的场景了。这是一个拥有太多眩目的光线和色彩的时代,它们分散了人们的绝大部分注意力。相比读书的宁静,更多的人喜欢捧着爆米花看电视、玩游戏。并且,“阅读危机”从成年人一直蔓延到孩子们中间。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4年调查发现,我国国民阅读能力比1999年下降了7.8个百分点。在识字者的人群中,一个月最少阅读一本书的人只有一半的比例。一些人因此怀念上世纪80年代时每出一本新书都会被竞相追捧、奔走相告的盛况。两相比较,一些悲观者甚至用“寒冬”来形容今天出版业的气候。

  书不好卖,怪谁?

  书不好卖,其实不能完全怪读者。在图书订货会上,一些权威人士对当下出版水平进行了严厉批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每年担任订货会专家推荐书目小组的成员白烨指出,与去年相比,今年的图书界仍然持续低迷,一些曾经很有声望的出版社满足于以教材教辅和生活类图书赢利,抓次放主,缺少亮点。在选题方面,重复与跟风现象严重,目前热门的评“红学”,单刘心武评论就有好多家出版社推出数个版本,一些出版社为了凑数,把过去与红学相关的评论全部重新搜罗,当作畅销书跟风出版。文学类书籍放眼望去,仍然是不停地重复和翻印名著,难觅新的佳作。

  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刘华杰是业内知名的科普专家,他指出,科普类更加令人失望,现今的科普书籍基本是实用菜谱和计算机类书籍,只有极少数出版人能坚持“传播科学”的精神,做有意义的好读物。

  观察家们认为,质量水平较低,难以找准读书人的胃口,当然容易让人失去阅读的兴趣。从这个角度上看,中国书业仍处于粗放式经营,远未能达到精耕细作。

  书不好卖,无论出版社还是书店都叫苦连天,认为利润率太低,生意难做。在读者眼中已经十分昂贵的图书,怎么还会难赢利呢?商务印书馆一位业务经理分析,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缺乏好的创意和设计,难以从质量上抬高价位,出版商之间只好打“价格战”,竞相压价,导致定价和折扣价之间其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加上流通体制尚未理顺,发行环节不顺畅,增加了发行成本,使利润进一步流失。另外,盗版盗印猖獗,攫取了出版业最重要的利润来源——畅销书的利润。据了解,我国每年相当一部分纸张都用在了盗版盗印违规出版活动,这些违规发行数额每年高达几十亿元。

  有学者对当前书业状况进行了总结:图书品种上升,平均印数下降;成本上升,利润率走低;图书发行折扣愈打愈大,图书退货率不断上升;图书库存金额直线上升,资金周转明显放缓……这些问题最终反映到一个表象上,那就是书越来越难卖。

  做好书,好读书

  一些成功的出版人谈到,书好不好卖,其实关键还是看策划做得好不好,图书质量高不高。他们以自身的经历说明,只要是好书,还是能为读者所欢迎。例如《哈里·波特》虽然已经连续出版几年,仍然稳居多个排行榜首位,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畅销书。

  多年从事图书市场调查分析的北京开卷书业信息服务机构首席分析师孙庆国认为,“出版人不应一味追求推出新书。事实证明,出版两年的书才是最被广大读者所认知和接受的。”开卷书业信息服务机构在对全国图书市场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2005年出版的新书在图书零售市场上只占1/3份额,2003年和2004年的书目则占了45%以上。在多家销售排行榜上,2004年的《狼图腾》、《水煮三国》等仍然高居榜位前列。

  辽宁出版集团辽海出版社总编辑王松指出,企业内部良好的体制是常出好书的保障。这个集团是中国出版业最早进行体制改革的国有单位,从2000年起推行了较为彻底的改制,“从选题到营销,只有真正做到按照市场规律,严格遵循企业化运作,才能保证每一种图书出版都能有准确的定位、一定的质量水准,占据应有的市场份额。”王松说。

  一些研究者则从更深层次上对问题作出解读,中国书业的尴尬局面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体制不顺、行业规则尚未确立。在入世“后过渡期”的大背景下,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将出版单位逐步推向改革的前沿。一些出版单位进入转企改制阶段,业已形成的各大集团在管理和经营方式上仍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的转变需求,整个市场仍处与分散化小型化的阶段。同时,销售渠道的改制也正在进行之中,但却没有与上游出版社形成良好的对接。另外,过于依赖教材教辅的结构弊端也越来越暴露出来,有待进行调整。

  除此之外,网络的普及也对传统出版业造成了新的冲击。从早期的论坛和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到现在已形成燎原之势的博客,互联网正在瓜分读者的目光和时间。如何妥善处理帖子、论坛、博客与传统出版业之间的关系,是出版业面临的又一课题。

  从印刷术发明至今,数千年过去了。事实上,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读者对知识的索求始终是书业最重要的支撑。上世纪末期,联合国曾推出一个报告《走向阅读社会》,呼吁政府应重视在倡导和培养国民阅读风气方面的责任。这个报告看来同样适用于今日中国:只有让越来越多的人习惯读书、喜欢读书,让文明薪火传承,让我们的社会弥漫书香,才是拯救出版业最终的出路。(记者 曹滢)

  来源:新华社/经济参考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