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专家学者对西江产业带积极建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2日02:57 人民网-华南新闻

  日前在北京香山饭店举行的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西江产业带”战略研讨会上,来自自然科学界、经济学界、社会科学界,以及中央、国家相关部门的专家、学者,在学术层面上对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发表了许多独特的见解。与会者认为,西江产业带理论作为“泛珠三角”理论子系统,既有典型性,也具有普遍意义。同时,他们也认为,该理论还不够成熟。对于如何进一步研究、完善、探索和实践,专家提出了很多想法和建议

  1研究

  政府主导是中国特色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央党校孙钱章教授,中央党校杨秋宝教授等学者认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值得吸取的教训,西江“生态化”产业带的发展要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关于区域经济开发的经验教训,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具体说来有几点: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关系;加快发展与协调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国家政策支持与自力更生、先干起来的关系。市场配置与政府引导在经济发展中到底是个什么关系的问题,引起了与会学者的激烈讨论。

  中国社科院元直研究员说,我国政府的导向性很强,这是中国的经济发展与西方自由竞争时代的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区别。无论广东还是西江流域几个省区的发展,都是中国特色。我们党提出党要有五种能力,其中关键在于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政府如何在市场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过程中,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作用,这既是领导科学、管理学的问题,也是经济学的问题,很复杂。在管理学上讲,评价、评估是管理的先导,就是说我们要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如何拿出科学的政府绩效的考评体系?这对当前政府建设和经济建设来说很有必要。在这块土地上,想开发、发展起来很容易,因为有很多企业都想来。但是,不行。很明显,如果这样做,两三年后政绩出来了,而对后世子孙却是个祸害,就是犯罪!完全依赖市场调节行不通,因为市场有时是盲目的,所造成的恶果往往很难预料和弥补。但进入良性循环之后,则以市场配置为主。

  2完善

  关注产业化和城市化

  与会学者还围绕西江流域发展中涉及的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对环境、生态的影响问题,循环经济问题、产业集群问题、城镇化问题、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管理体制改革问题、政府绩效科学评价体系问题、科技自主创新问题、和谐社会建设问题、生态环境保护的利益补偿机制问题、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原生态保护问题、国土整治问题、国家安全问题等展开了讨论。产业化、城镇化问题是专家讨论的重点问题。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朱铁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牛凤瑞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徐嵩龄研究员等学者指出,梯度推进和产业转移只有搞集群经济,搞产业集群才有现实性和可行性。搞产业集群,就不能不大力推进城市化,着力培育城市带、城市群或城市圈。城市化和工业化相辅相成。城市经济越来越居于区域经济的主导地位。多个城市群体构成更大的城市网络。西江产业带没有城市网络的存在是不可能发展的。如何加速城市化,构筑城市圈,推进城市现代化,用城市带促进产业带,这是西江流域发展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程恩富教授指出,在社会总财富没有变化的情况下,消除“二元结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注意到城镇的职工利益与农民工利益之间的替代关系;要注重扼制在区域经济之间过渡竞争,要从体制上、政策上、特别是干部的考核和选拔上进行扼制,要走高端的自主创新、生态良性化的新型产业化道路,建立“第三种优势”(即知识产权优势)的竞争理论。

  3探索

  科学规划创稳步推进

  当前,西江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极好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珠江三角洲辐射带动的潜力巨大却又对外依存度相对偏大,与资源丰富的周边地区协作不够,缺乏纵深腹地,发展后劲不足;长期持续的增长在使广东等发达地区具备了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条件和基础的同时,资源、能源、环境、人口压力也不断加大,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逐渐转化为各种社会矛盾;西江流域既保留着大片未被开发、自然生态良好的处女地,也面临着产业转移带来的新一轮生态危机。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性,经济结构的单一性,区域协作关联的松散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决定了西江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香山科学会议负责人杨炳忻教授、中国社科院元直研究员说,困扰当今中国的矛盾———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二元结构、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人与自然相处不和谐,在西江流域都有所体现。因此,西江产业带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科学规划,稳步推进。

  中科院过程研究所张懿院士、中科院地理与资源所郑度院士等专家呼吁,西江流域的科学发展必须注重科学规划,真正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去。

  国家大科学园区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邹祖烨研究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孔德涌等学者认为,西江流域的战略指导方针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以特色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形成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建立以教育创新、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为主体的支持体系,构建以中心城市为枢纽的合作网,打造以互联互通、互补互动、互利互信为纽带的协作机制,建设一个新型的产业经济带。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非均衡的协调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产业经济理论、合作竞争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与发展。

  4推进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

  国务院机关工委研究室主任姜永辉认为,这么多不同领域的权威专家同时关注一个话题,既研究普遍理论,又拿出了案例,说明在会议组织上有其科学性。中央提出要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东中西良性互动。谁来统筹、推动?就是政府。

  姜永辉说,“特色经济,优势互补,合作互动,政策倾斜”是中央提出区域经济时强调的16个字。西江产业带是有特色的,或者说是有借鉴意义的,现在想来,还是有典型意义。如西江流域具备特色产业即特色经济,有了特色经济这个前提,就有了优势互补的基础。总之,在西江产业带中,具有符合中央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如果我们能寻找到促进区域经济的典型案例,对于促进中央政策的制定是有利的。典型推动是我党传统的做法。

  求是杂志社、红旗出版社社长吕虹也对如何推进发表了意见,他说,应该通过不同的渠道来反映西江产业带理论探讨和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一是要反映这次会议的精华,一定要把西江产业带理论上的成果很高地概括、精炼地反映出来,首先要“知”,才能“识”。二是要讲清西江产业带对推动区域发展的意义,要将这个意义讲清楚,否则这个理论再好也没有用,决策层也很需要这些。至于如何通过西江产业带来达到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还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要尽快从理念的层面向决策的层面、领导的层面、操作的层面过渡。西江产业带不是没有成功的可能性,但要靠方方面面创造条件,一个环节足以坏一件事,而成一件事则每个环节都要成,这就是科学。

  区域经济学家黄文夫则指出,西江产业带提出快3年了,不能仅仅停留在某一个地方,应该尽快把这个产业带的构想列入广东或珠三角的发展规划,依据西江产业带相关城市区的规划框架,以及国家的发展规划,如不列入这些发展规划,很可能只停留在战略构想上。另外,西江产业带相关省市区应该协调行动,加强交流,共同推进战略构想的实现。光有一个工业园还不够,其他相关地区也应该形成具有各自优势的产业集群,最终形成西江产业链,否则,可能只是某一个点,而不是链条。

  5实践

  互补互惠共同推动

  留奥地利经济学三料博士、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西部开发研究所所长刘庆和直言:“我第二个博士学位就是产业经济学。我觉得西江产业带的提法有理论依据,也有重要的现实依据。这个东西要推动,有人说要从体制上着手,要从干部考核上入手等,我是认同的。”

  此外,刘庆和博士认为现在推动是有基础的,其中有一点,就是区域之间具有互补性,从贵州和广东来讲,就有非常强的互补性。贵州的能源、电力、煤炭及航天、微电子等都很强,它还提出“十一五”要建成生态省,与西江产业带理论是吻合的。另外一方面,有互补性,愿不愿意做?贵州在地市这个层面,还是非常想做的,但苦于找不到一个恰当的渠道;在省这一个层面,虽然谈得不多,但已有一部分人在想,还是觉得没有渠道。他说,他这次是来听意见的,会将意见带回去,然后把双方的想法对接,作个准备,随时来推动这个事情。

  刘博士又说,其实贵州方面协作的意愿是非常强烈的,就是找不到恰当的机制。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动力,其内部的产业过于一致,即同构性特别严重,互补性差,因此它们实际上是在内部竞争,这种竞争往往向着不太良性的方向走,长此以往,就无法走下去,也无法推动,从而被市场淘汰。与广东相比,广东一直是贵州等地的战略方向,西电东送,他们是很积极的;另外原材料等是有一定基础的,除了提供能源等原材料,广东的一些产业他们还是可以做的,贵州本身也是需要对一些产业找出路。这个地方过剩和即将过剩的,说不定就是那个地方需要的。特别强调一点,贵州的发展,也是经过反思的,现在比较强调走生态型、环境做好型的路子,最近又提出建“公园省”的口号,与西江产业带的产业生态是相吻合的,下力气推动的话,是会有响应的。他觉得云南方面与贵州相类似。

  中央政策研究室局长张勤德也谈到,一个地方要和谐,一个区域也要和谐。他说,这次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没有再出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说法,而是更强调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像这个产业带,也是需要讲公平的,发展要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上,公平与效率这个关系处理好了,应该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互相促进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更应该将二者统一起来。即是说在这个区域里,要实现区域公平或地区公平,树立这样的理念,才能真正做到互利互惠共赢。温总理提出,对周边国家,要与邻为善,区域间也要坚持这个方针。

  《华南新闻》(2006年01月12日第三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