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大片难救中国电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2日15:43 青年时讯

  寒风挟带着强冷空气横扫华北,与之相比,电影院里却透出遮挡不住的热流。张艺谋、陈凯歌两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不约而同地将其力作放到了岁末时刻与观众见面。所不同的是,前者的作品《千里走单骑》并非大制作,而更像是向其偶像高仓健致敬的作品。后者的《无极》要“重量级”得多,历时三年的精心打造,三亿四千万人民币的巨额耗资,冲击奥斯卡的雄心壮志,足以令人期待。

  现在看来,这正是中国电影百年华诞之际,电影复苏最为生动的注脚。在国产大片热火朝天的同时,上百部小制作电影不得不接受上不了院线,赔本赚吆喝的现实。单片猛进、整体不济的畸形发展带给人们的不只有欢欣鼓舞,还有难以回避的凄凉和隐痛。

  国产电影步入“大片时代”

  没有人怀疑《无极》的票房,人们只是在猜想它能否超越《英雄》、《十面埋伏》当年制造的票房神话。此前,张艺谋凭借昔日的辉煌本想对《千里走单骑》不做过多的宣传,但面对《无极》强大的宣传攻势,也只得大把烧钱以宣传救场。

  去年以来,《天下无贼》、《功夫》、《十面埋伏》票房相继过亿,在占据票房半壁江山的同时,更勾起了国人对国产大片的期待。

  记得,十年前引进国外大片时曾引起轩然大波,有人说这势必将造成国产电影毁灭,也有人说这无疑将激活国产电影走向辉煌。

  一路走来,风景变了许多,重温这十年来引进大片在中国电影市场经历的起落嬗变,不难发现,大片的确冲击着人们的生活,但中国电影并未毁灭,但也远未能看到辉煌之景。看电影的人们依然在通往电影院的路上走着,只不过有时候多些,有时候少些,有的人去看好莱坞电影,有的人去看国产电影。

  只是有一点,确实值得关注———“大制作”正在成为中国电影人新的追求目标。

  500万元以上投资规模的电影明显增加,如《十面埋伏》的制作投资就达2.9亿元。此外,不仅像《手机》、《恋爱中的宝贝》这样的商业电影投资规模超过千万,即使像《茉莉花开》、《孔雀》这样的艺术电影投资规模也已过千万。

  种种迹象表明,电影生产机构对电影产品在多种市场上形成的总体回收能力增强了信心,改变了中国电影最近几年一直以小投资规模创造大产品数量的趋势,增加了电影的市场竞争力。

  小制作电影生态恶化

  然而,抛开国产大片的光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多数国产影片由于国外大片的引进和国产大片、主旋律影片的抢占档期,而根本不能进入发行放映渠道。

  有评论者称:“大片给中国电影带来强烈的刺激,催生了一批可以与之抗衡的影片,也把更多的国产片逼到了边缘。”这样的说法用来描述当下中国电影的现实状况无疑算得上是客观公正。

  2004年,国产影片212部,只有40多部排上了院线的排片表,多数电影在观众面前失踪,而上映的40多部影片,也有3/4赔钱。

  2005年在海南三亚,当最佳女主角的桂冠落在了金雅琴的头上,她和她的影片《我们俩》同样让观众陌生。这或许已是当下小制作低成本电影的良好归宿了,能在国内外拿到大奖。只是这样一部拿奖不断的影片却因种种原因至今仍与观众失之交臂。

  据中国电影家协会调查,中国电影的态势是“单片先进,整体欠佳”。对此,业内专家指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短时间内不可能拿出很多钱拍摄豪华与超豪华电影,低成本的小制作应该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主攻方向。

  纵观世界电影发展趋势,除美国不断抛出豪华巨作外,低成本电影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民族电影的发展目标。低成本的小制作电影,一般都采取本土化的叙事方式和艺术风格,与民族文化心理相通,易受大众欢迎。伊朗和韩国电影的崛起,就是例证。

  英国电影协会国际部主任克莱尔·怀斯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就曾说:“如果中国电影想在英国市场取得好成绩,就应表现中国当代生活现状,因为大家都对中国非常感兴趣。对外部世界来说,中国是个很有意思的国家,因为多数人不理解你们的文化,你们怎样生活,从电影里找答案是最好的途径。”

  资本多元化助力电影产业化

  与此同时,包括《无极》、《千里走单骑》在内的众多国产影片的投资主体均不再是“国”字当头,民间资本与包括好莱坞投资在内的国外资本已经渗入其中。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中国电影市场的大门徐徐打开,以往单一的中国电影投资市场,已经呈现出民营突起、国企居上、外资抢滩的可喜局面,从而有望加速中国电影市场在未来十年内,从20亿元向上百亿元规模的急速膨胀。

  “中国拥有世界上潜力最大的电影市场。”国家电影局局长童刚颇有信心地说,“中国电影有着150亿元至200亿元的市场容量,10年后更可达到500亿元。”这样一番表白进一步增加了投资人的信心。

  事实上,目前参与内地影院的建设、改造和经营,是境外资本进入的主要方式,大型电影放映集团随之开始浮出水面。2004年,美国华纳兄弟国际电影公司相继与上海电影集团、大连万达等国内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把具有华纳特色的现代化多厅影城开到了上海、天津、大连、武汉等城市。

  韩国好丽友集团、世界第三大院线美国LOEWS公司紧随其后,与新影联院线合资建立数家多功能影院,其中中方资本占25%,好丽友和LOEWS各占37.5%。CEPA关于电影院服务产业承诺条款也极大鼓舞了香港企业在内地投资或合资建设影院,“寰宇国际”“嘉禾娱乐”以及“东方魅力”等香港文化企业都已瞄准内地市场。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研究所所长王志敏指出,“目前由国企、民企和外资三分天下的电影资本市场,将在互动、互促的良性竞争中形成一股洪流,彻底将中国电影融入世界电影产业的发展轨迹,实现中国电影市场‘钻石矿’的神话,并从根本上完成中国电影产业化的过程。”

  作为投资银行代表的易凯资本总裁王冉认为,资本的多元化将由此改变中国电影的生态。他说,资本的搅动将使得“电影数量继续增多,同时电影的平均投入会稳步提高。”“中国电影市场在未来的突起,对中国、对世界都是一件好事。”王志敏说。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黄会清 周之江/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