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城市青年重拾“媒妁之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3日01:27 人民网-华东新闻

  

城市青年重拾“媒妁之言”?
“相亲大会”在一些大城市已不希奇,但不少参加活动的青年内心却未必愿意相亲。

  本报记者周寅杰摄

  “中国社会从流动性不大的熟人社会过渡到由陌生人构成的社会,社会流动性很大,很多人都脱离了成长环境,到异地学习工作,亲友和自身既有人际网络失效了。交际圈的

流动性也比较大,表面看交友机会很多,实际上相互了解并不深,可托付终身的人选也越来越有限。”

  2006年元旦期间,古城南京举行了一场“万人相亲大会”,集会地点白马公园一时人满为患。然而,在本应是年轻人唱主角的“相亲大会”上,却满是替子女寻觅对象的父母的身影。实际上,与其说这是“相亲会”,不如说是“做媒会”,“媒人”就是婚龄青年的父母。

  类似的现象,在天津、上海、杭州、重庆、深圳等大城市已不希奇。难道是这些城市年轻人放弃自由恋爱,在选择婚姻时重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了?

  代子相亲:“可怜天下父母心”新传

  此前南京举办过两次父母代子女相亲的活动。而在杭州,传说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此同窗三载的万松书院,自2005年6月18日始,也成为父母周末“代子相亲”的固定场所,成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一古老主题的最新注解。

  在南京“相亲大会”上,父母把子女的年龄、身高、学历和个人简介等内容以“相亲牌”的形式挂起来,有看中的可与对方家长洽谈,并索要联系方式。在万松书院,从酷热的夏日,到苦寒的隆冬,每个周末都人山人海。一大群老爸老妈拿着儿女照片攀谈,熟练地介绍有没有房子、车子等,如谈交易。

  一位南京妈妈说:看到父母就知道孩子的大概素质,了解对方儿女的情况,家长见面可以先摸摸底。也有人认为这些情况虚虚实实,底很难摸到,可能花了时间和精力,收效甚微。

  南京魏老伯告诉记者:儿子读书的时候,怕他早恋,急!如今他学有所成,年龄也不小了,却不找对象,还是急!他硬拉着儿子去相亲,人家总说“没感觉”。

  “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魏老伯说,“有的小姑娘看着蛮好的,家里条件也不错,怎么就没感觉呢?”

  像魏老伯这样着急的父母不在少数。他们希望挑上合适的儿媳或女婿,说:“往下就让他们过自己的日子,再不操那份心了。”他们忘了,类似的话,子女毕业时,他们也说过。而且肯定以后还会说许多次,这颗心总是放不下来。

  “中国的父母是世界上最累的父母,我们学不了西方人的洒脱和放手。”每周都去万松书院参加“家长相亲会”的一位杭州妈妈叹息。

  媒妁之言:都市男女的无奈与尴尬

  “原本以为要父母来‘集体相亲’的都是条件不好的‘老大难’。现场一看,条件好的有的是。”被父母“逼”到南京“相亲大会”寻找对象的李先生说。

  “年薪10万,有大套婚房”,“有车有房,将去美国发展”……这样条件“优秀”的标牌,在南京、杭州等地“父母相亲会”比比皆是。他们为什么要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样“老土”的办法寻找另一半呢?难道他们自己不具备寻找爱情的能力?

  据父母们介绍:家长越俎代庖,一是因为年轻人忙于工作学习,二是一些大龄青年性格内向不擅言谈,而父母们时间闲暇,经验老到,更易沟通。

  社会竞争激烈,年轻人要为生计奔波操劳不假,可真的忙到连终身大事都无暇顾及吗?说独生子女不善交流,难道看着爱情剧长大的这代人连“爱”字都不会说?年轻人自己未必这么认为。

  南京“相亲大会”主办方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前两次“父母相亲会”,近八成家长瞒着子女前来。今年元旦的相亲会上,尽管征得子女同意来的父母增多,也出现了许多“大胆”的年轻人,但适龄青年也只占到报名者的两成。

  “从内心说,我不愿意相亲。”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杨华觉得,25岁的自己还年轻,事业还没起步,不急于结婚。更重要的是,他认为:“爱是凭感觉的,要靠自己寻找,两个陌生人带着强烈的目的性坐在一起,会破坏任何感觉。”

  “中国父母从孩子出生就围着孩子转,对子女婚姻大事当然最关心。但两代人择偶标准不一,对父母来说,年龄、身高、家庭出身、工作单位、经济收入是硬指标,但年轻人更注重自己的感觉。父母亲认为感情可以培养,年轻人却认为有感觉的话,看一眼就能被‘电’到。对儿女来说,婚姻并不是全部,他们还有事业,有更宽广的生活空间。这造成两代人在择偶上的冲突。”一名网友评论道。

  “‘家长相亲会’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媒妁之言,更不能说是包办婚姻,这充其量只能说提供了一种‘找’对象的机会。”浙江大学杨维灵教授说,“家长相亲热的背后,是大龄青年人数不断增加。这些人与家长在婚姻年龄观念上有差距,父母‘急了’,可子女却认为‘还早’。”

  晚婚、独身:新一代的可能选择

  “我独身,我碍着谁了?”一名网友在论坛中这样问道。

  “早些年,‘大龄青年’是作为社会问题存在的。找不到对象的年轻人,自己着急,街坊四邻、居委会、单位的妇联和工会也会替他张罗。现在,人口流动这么频繁,年轻人观念又如此‘前卫’,不但自己不急,谁替他张罗,说不定还碰一鼻子灰。”南京市某婚姻介绍所的婚姻规划师黄皇说。

  的确,年轻一代在婚恋之路上有了更多选择。晚婚和独身在现代都市不仅可行,也能够被他人接受。

  “中国社会从流动性不大的熟人社会过渡到由陌生人构成的社会,社会流动性很大,很多人都脱离了成长环境,到异地学习工作,亲友和自身既有人际网络失效了。交际圈的流动性也比较大,表面看交友机会很多,但实际上相互了解并不深,可托付终身的人选也越来越有限。”杨维灵教授说。

  “如果没有真心爱的人作伴侣,与其随便找个人过一辈子,误人误己,还不如一个人来得潇洒。”在上海一家外资企业工作的周小姐说,不少年轻人都抱着跟她同样的想法。

  同时,网络拓展了都市年轻人的交际范围,让很多毫不相干的人进入视野。“没有男朋友,下班后我可以上网跟朋友聊天,也不孤独,也没人觉得我有问题。”周小姐如是说。

  这样的潇洒,却很难被父母接受。在北京,经常有家长在街头公园中长年相亲,举着“女,29,记者”,“男,35,软件工程师”这样的纸牌,相互攀谈询问。尽管效果并不理想,成功率很低,但为了子女可能的幸福,他们仍在不懈地张望徜徉……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华东新闻》(2006年01月13日第二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