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稳定房价增加就业是重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3日01:33 现代快报

  今天,2000多本新崭崭的《2006年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蓝皮书》将运到省两会会务组,即将报到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将人手一册。1997年以来,江苏省社科院每年主编一本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蓝皮书”,该书已成为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必备的参考读物。昨天,“蓝皮书”9年来首次面向公众发布,书中预测的江苏2006年及“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引人关注。

  今年经济增长可达13%

  该书主编、省社科院院长宋林飞教授认为,2005年江苏经济增长预计为14%,2006年江苏经济增长的重心是“快中求好”,经济增长幅度将小幅回落,但增长不会乏力,预计增幅在13%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在3%以下,继续呈现“高增长、低物价”态势。

  稳定房价需要“综合疗法”

  省社科院副院长张颢瀚、经济研究所所长葛守昆、科研处处长田伯平等研究员对江苏经济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提出了建议,除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现代服务业等之外,他们还着重提出,必须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房价大起或大落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应着重化解其中的不利因素。

  “蓝皮书”披露,江苏房地产投资过猛,供求缺口过大。2005年前三季度,江苏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8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一。其次,前三季度商品房空置面积同比增长35%。例如截至10月30日,南京仍有472.2万平方米住宅等待消化,折合套数40590套……与此同时,房地产价格上升太快,超过了市场承受能力。初步估算,2005年江苏的房价收入比高达7:1左右,南京更是高达8:1。

  针对上述房价问题,“蓝皮书”同时开出了“综合疗法”:一是“降温”,控制投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自有资金低于30%的,金融机构一律禁止信贷支持;二是抑制投机。加强对与房地产相关的个人所得税、营业税、契税、印花税等税种的征管;三是调整供应结构,眼睛不能只盯着“豪宅”,而应适当增加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供应,以及中小套型的住房供应;四是刺激有效需求,让需要住房的居民踊跃购房,而不是持币待购。同时,政府也应该从政策上对购房自住者减免税费,贷款支持,改进服务。

  逐户落实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

  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江苏的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江苏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陈颐、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陈刚、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包宗顺等研究员认为,未来几年内将面临六大挑战,其中,就业压力最为关键。

  据统计,“十五”期末江苏劳动适龄人口达4940万人,占总人口的66.8%,比“九五”末净增240万人。而“十五”经济增长提供的新增就业机会约76.33万至84.81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了。怎样化解就业压力?专家们建议,首先应层层落实,强化扩大就业和控制失业率的责任体系,并重点突破再就业优惠政策落实中的难点问题。按照“能宽则宽”的原则,让尽可能多的下岗失业人员享受优惠政策;对“4050”和双下岗、双失业等困难人员和困难家庭,进一步畅通就业绿色通道,逐户落实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此外,必须积极拓宽大学生就业的渠道。2005年,江苏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超过26万人,比上年净增3万人左右,增幅11.9%。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应该尽早构建低成本、高效率的大学生就业市场。

  要让更多劳动者享受社保

  未来江苏社会发展面临的其他五大挑战也不容轻视:

  地区和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能否缩小地区差,实现全省人民在享有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方面的机会平等,关系到江苏社会发展结构的好坏和质量的高低。

  科技自主创新问题。如果不加强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就只能维持“流汗”的而不是“用脑”的经济,资源、环境的压力将增大,劳动者收入难以大幅提高。

  外来人口问题。怎样解决外来人口的权益诉求以及应当形成什么样的对外来人口的管理模式,这些问题若久拖不决将导致严重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社会保障问题。即使城镇各项社会保险的参保率达到100%,享有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的劳动者人数也仅占全省城乡劳动者总数的25%左右。而占全省城乡劳动者总数的75%左右的劳动者现阶段或者没有社会保障,或者仅有水平很低的社会保障。

  公共安全问题。2005年禽流感暴发和流行、吉林石化爆炸、哈尔滨饮用水源污染、九江地震等公共安全事件,再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2005年江苏是平安和幸运的,但在未来的发展中同样必须高度重视公共安全问题。

  专家建议,针对上述挑战,应该从和谐发展的原则出发,更加妥善地处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快报记者郑春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