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在迎战危机中创造生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3日03:59 光明网-光明日报

  

  

在迎战危机中创造生机

  辉煌"十五"让危机成为前进的起点

  “十五”开局,我国经济尙未完全从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正在努力摆脱通货紧缩、需求不足等困局。党中央、国务院居安思危、审时度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整顿金融秩序,运用法律、市场手段,有效地化解金融风险;同时积极采取启动内需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稳步回升。

  历史也不会忘记2003年的那个春天。非典疫情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侵袭了我国20多个省区市,疫区经济发展遭到重创。在这场前所未有的疫情面前,我国政府迅速作出果断决策,积极部署防治策略,紧急出台防治办法。全国人民同非典病魔进行了顽强斗争,终于打赢了防治非典这场硬仗。

  面对每一次危机,中国的改革不仅从未停止脚步,而且不断向纵深发展。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到抑制投资过热、加强宏观调控;从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到统筹城乡发展;从国有企业改革到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从金融企业股份制改革到完善金融调控体系……一系列新举措大动作有序推出,一场场改革攻坚战吹响号角——中国人在迎战危机中创造了生机。

  让危机教会我们更多

  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中国人始终没有停止思考。

  为应对各种危机、促进经济回暖,国家探索进行了各种政策调整,为“十五”时期我国经济步入新一轮景气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且促使国民经济运行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首先是国债投资带动了社会城乡间、区域间更为均衡的增长。当时政府共投资3300亿元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全国95%的地级以上城市,加速了我国城市化建设,并创造出不少于500万个就业岗位。其次,由积极的财政政策延伸出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性思路,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相继实施,促进了区域间经济均衡增长;陆续上马的一批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包括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的投产建设极大地带动了危机后各行各业的经济增长。

  有专家指出,2003年非典过后的各种政策,到现在仍具有积极意义,尤其是注重内需战略,为“十一五”期间我国追求更均衡的内外部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让危机锤炼我们创造和谐的本领

  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促进社会和经济和谐健康发展的关键。

  “十五”时期,党和政府从确保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角度出发,把减灾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通过调整减灾政策,加强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开展重大防洪抗旱工程建设,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湖及保护天然林和水源涵养林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从根本上预防灾害事故发生;针对各种突发性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严重威胁,政府加强了应急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国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确保在突发性灾害发生后能够及时决策,采取果断措施。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为建立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指挥有力、责任明确的应急体制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2005年1月26日,国务院第79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105个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各省区市也分别完成了省级总体预案的制定工作,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全国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形成。

  回首刚刚过去的五年,中央领导同志走进非典病人的病房,走过洪水冲刷的田间地头,走进地震过后临时搭起的帐篷……这些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把党和政府的关爱送到困难群众身边,是“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生动实践,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