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湖南110开通10周年巡礼(4):骚扰电话成民警心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3日08:44 红网

  

湖南110开通10周年巡礼(4):骚扰电话成民警心病

  (恶意骚扰110的情况十分严重)

  编者按:“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110”。当您遭到不法侵害时,110如天兵神将,快速打击违法犯罪分子;当您遭遇危难时,110如亲朋好友,为您解危、替您分忧;危险时

刻,110冲锋在前,打击犯罪,110舍生忘死,服务群众,110热情周到。110,这个老百姓最喜欢、知名度最高的特殊名字,这个被赋予特殊意义的数字,已深深地扎根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有险有难拨打110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心态。

  2006年1月10日,湖南公安110迎来了第10个生日。从1月10日起,红网推出大型系列报道《湖南110开通10周年巡礼》,今天推出第四篇《人民群众的保护神》。

  110是公安机关的一面旗帜,是人民警察的一张名片。110快速打击犯罪,热情服务群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然而,110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极少数110报警服务台设备陈旧,机器故障不少,线路有限,致使电话打不进,个别接警不及时;二是少数地方出警不及时,行动迟缓,有的接处警民警态度恶劣;三是警力不足,经费匮乏,运转困难;四是不少地方社会联动工作发展不平衡。省内仍有不少市县没有建立社会联动机制,导致公安机关在110接处警工作中长期处于孤军奋战的境地,大量的非警务求助占用了有限的警力,耗费了大量的物力财力;五是恶意骚扰110的情况十分严重。

  近年来,随着110的日益深入人心,知名度越来越大,群众对110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拨打110的越来越多,但有很多群众并不知道什么情况下、什么事情怎么使用110,导致了110接了大量的无效报警,许多地方因无效报警过多,导致一些真正的、紧急的警情打不进110,不仅占用了110的有限资源,而且影响公安机关对真正警情的处置,贻误战机,有的甚至会造成相当严重的后果。

  有专家指出,在生死攸关之时,拿起电话打110,如果响三声接不通或无人接听,报警人就会放下电话。

  毫不夸张地说,110线路是否畅通,直接关系到报警人是否能够得到及时救助。

  2005年,全省公安机关110报警服务台接无效报警和恶意骚扰电话达170万余次,约占接警总量的64%。

  骚扰电话成了各地110接处警大队的一块心病。

  2004年5月2日,邵阳市郊区面铺乡村民李佳义(男,27岁)连续拨打25次110报警电话,辱骂、威胁接警员。邵阳市公安局当即出警,将正在拨打骚扰110电话的李佳义抓获,并依法予以治安拘留。

  2005年11月上旬,常德市一位手机卡持有者连续拨打110达100多次,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严重防碍110的正常接警工作,因为该号码已经报停,至今未找到当事人。

  常德市公安局一位110民警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骚扰电话浪费警力资源的现象是严重的,很多时候处警人员接到命令及时赶到事发现场后,什么都没有发现,有的人走在路上感觉累了也打110要求警车来送,还有人家的猫爬上了屋顶也打110,让民警帮忙把猫从屋顶上抓下来,竟然还有人上厕所忘了带纸巾拨打110,要民警送纸巾……面对这样的群众,民警只会批评教育,希望他们能够理解110民警的工作。

  这位民警还无奈地表示,110的接警员一般都是连续工作12个小时,每天接大量的电话,无效电话给他们的工作量增加了将近70%,面对骚扰电话他们依然只能用平和的语气来应对。

  “有警必出、有难必帮、有险必抢、有求必应”是110全体民警对社会做出的承诺,今天,他们正在为兑现这个承诺而做出努力,老百姓更应该爱护自己的110,配合他们的工作。

  一些110民警呼吁:110并不是群众的免费“保姆”,老百姓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应该找110帮忙。

  2003年出台的110接处警工作规则第十四条规定,110报警服务台受理报警的范围:(一)刑事案件;(二)治安案(事)件;(三)危及人身、财产安全或者社会治安秩序的群体性事件;(四)自然灾害、治安灾害事故;(五)其他需要公安机关处置的与违法犯罪有关的报警。

  (稿源:红网)

  (作者:刘怡斌张世平 赵宇 潘艺)

  (编辑:张广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