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倒影》映出文学鲁滨孙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3日08:54 每日新报

  陈丹青解释木心的名字起源于“木铎之心”,是佛语的说法。他说自己在 20多年前,“无知地接近他,后来才发现,原来是他一直在读我。”

  日前,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的木心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在国展举办了新闻发布会,著名画家、学者陈丹青应邀前来力荐恩师木心先生的作品。木心这位年近八旬的中国作家,虽然对内地读者来说是个陌生的名字,然而,他却是唯一一位作品与福克纳及海明威

的作品一同编进美国大学文学史课程范本读物的中国作家。因此,面对这本“姗姗来迟,毕竟还是来了”的简体版散文集,陈丹青感慨万千:“我相信在这几天之前的数十年内,除了可数的国内作家听说过木心,绝大多数文学读者并不知道这个名字,更没有读过他的书。在他的祖国,他之所以未被湮没,是因为他尚未被认知。”

  就是这位被陈丹青尊称为“吾师”的前辈,由陈子善、陈村、何立伟等名家共荐的文学大师,在名扬海外二十多年后,他的文字终于随着简体版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的出版,向内地读者呈现出“木心文学”真正的样子。

  作为木心先生的第一部简体字作品,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选编了《九月初九》《竹秀》《论美貌》《哥伦比亚的倒影》《上海赋》《童年随之而去》《空房》《遗狂篇》《同车人的啜泣》《昆德拉兄弟们》《两个朔拿梯那》《林肯中心的鼓声》《明天不散步了》等最能表现木心行文风格的 13篇散文;并全文刊印 1985年 5月 9日纽约《中报》副刊《东西风》发起的“木心的散文专题讨论会”文本。记者还了解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将陆续出版木心先生的所有作品,正如陈子善所言:“虽然姗姗来迟,毕竟还是来了,现在是到了木心先生的散文‘墙外开花墙内红’的时候了。”

  发现“我的师尊木心先生”传说“写龄 60年的新作家”

  在现场,陈丹青热情洋溢地向大家介绍了“我的师尊木心先生”。 1982年与木心先生在纽约结识并从此成为其学生的陈丹青说:“上世纪 90年代初,我与朋友一起听先生开讲的《世界文学史》一课,历时长达五年。课程结束后畅谈感想,我说:我可以想象不出国,但无法想象出国之后我不曾结识木心先生。 24年来,我目睹先生持续书写大量散文、小说、诗、杂论。如果我的下半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向读者推荐木心。”

  上世纪 80年代就扬名海外的木心,直到 21世纪的第六个年头,其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才首次进入内地读者的视野。

  对于这个二十多年才了的心愿,陈丹青表示:“木心先生不是一位‘新作家’,他的写作生涯超过 60年,只是早期作品全部散失,但是木心先生也不是所谓的‘老作家’,虽然他今年将届 79岁高龄。他在海外获得迟来的声誉是在上世纪 80年代,而他被内地读者认识、阅读的过程,则在今天才刚刚开始。”

  事实上,内地文学界人士早在上世纪 80年代就开始“发现”了这位“文学鲁滨孙”。

  陈丹青表示,就他所知,阿城、何立伟、陈子善及巴金先生的女儿李小林最早在内地“传说”木心。而上海作家陈村因为首次读到木心的《上海赋》时感觉“如遭雷击”,于是第一个将木心的文章逐字逐句全文录入电脑,然后发布在网上,并先后为文宣告:“不告诉读书人木心先生的消息,是我的冷血,是对美好中文的亵渎。”“企图中文写作的人,早点读到木心,会对自己有个度量。”“木心是中文写作的标高。”

  享受文字融“古典与五四传统”于一身的大家

  虽然涉及对木心的文学地位评价时,现场的陈丹青一再表示,自己一在提醒自己必须保持克制:“我只是他的学生,不是一位有资格评价文学人。”但是,对木心推崇备至的陈丹青仍然如是说:“木心可能是我们这个代唯一一位完整衔接古典汉语传统与五四传统的文学作者。在五四一代及上世纪 40年代作者群中,我们无法找到与木心先生相近似的书写———因此我称木心先生是一个大异数。我们曾经目击了被长期遗忘的老作家’如何重新陆续‘出土’的过程,这份名单包括徐志摩、沈从文、钱钟、张爱玲、汪增琪、废名、胡兰成……乃至辜鸿铭、陈寅恪、梁淑溟、钱穆。但是,木心先生不属于这份名单。我这样说,不是在陈述木心先生的重性,而是唯一性,而这唯一性,即暗示着木心先生的重要性。”

  何立伟在评价木心的作品时曾说道:“他的文字,是那么样的一种有人类感情同文化表情的中国汉字,优雅、从容、洗炼、蕴藉,极为讲……他让承载国学底蕴的中国汉字的表现力在纸上熠熠生辉,又使文的文化密度大于文字本身,所以他下笔极简,而含义极丰。方块汉字在的散文随笔里不但表现得极有张力与活力,也仿佛同时成了他一种隐的文化立场……读木心的文字,是一种享受,美、智慧与性情的享受。”

  颠覆经验阅读木心的同时也在被阅读

  虽然现在大家终于能够阅读木心先生的书了,但是,陈丹青仍不免担,读者在阅读木心作品时有可能遭遇困难。“因为我们几代人已经被深深围并浸透在我们的阅读经验之中。我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当我们打开心先生的书,很可能不是我们阅读木心,而是他在阅读我们。木心先生在读什么呢?阅读我们的阅读经验。”

  由于国学传统的缺失,陈丹青表示,现在的读者骤然遭遇木心先生的品会极度困惑和好奇,犹如发现“文学不明飞行物”。“当二十多年前大家然发现中国曾经有过譬如沈从文、张爱玲这样的作家,我们惊异的是什呢?正是另一种我们所不熟悉的阅读经验。大家想想看,近三十年来,如我们的写作实践与文学观发生了变化,正是起于阅读经验的变化。”

  阿城在“传说”木心时,曾表示:阅读木心先生是需要有“知识准备”的。现场的陈丹青也坦承:“当我最初接触先生的文学,面对他开阔渊深、左逢源的国学与西学根底时,痛感自己没有知识,没有准备。”

  撰文 /摄影新报记者仇宇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