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和谐黄龙气象新 记长沙县黄龙新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3日11:18 红网

  走进长沙县黄花镇黄龙新村,只见云淡风清、山青水绿、一幢幢花园式楼房错落有致地排列着,道路成网、排水通畅、绿树成荫,好一派如诗如画的山水田园风光。

  黄龙新村位于黄花镇中心,东临黄花国际机场,西接黄花工业园区,南抵机场高速公路,北达长永高速公路,319国道穿村而过,黄花集镇座落村中。全村辖8.7平方公里,21个村民组,959农户,3290人,曾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精神文明建设

先进村”、全省“五个好”基层党组织、湖南省文明村、红旗党组织,长沙市明星村和村级星等荣誉称号。

  可20多年前,黄龙新村还是一个山穷水缺,电力不通,“种田靠天顺,用钱靠借款,生活靠救济”的三靠村。1978年粮食年亩产只有567公斤,人平年收入只有121元,许多村民靠吃粥度日。全村仅6个组通公路,交通极不便利。教育设施差,几百名学生就在几间危房中读书。改革开放后,黄龙新村有了转机,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全体村民围绕建设“开放、富裕、文明、秀美”的黄龙新村的目标,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经过近20年的努力,如今的黄龙新村已是一个拥有个体工商户158家、运输专业户77家,私营企业18家,种养大户26家,农家乐等其他专业户40多家,年产值达9000多万元的富裕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全面进步。

  发挥核心作用夯实基层组织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民要致富,必须建好党支部。黄龙新村坚持把加强党支部建设,提高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作为兴村富民的第一抓手,并一以贯之。近20年来,村支委坚持几项雷都打不动的制度。每月召开一次支委交心通气会,每季召开一次支委民主生活会,从不间断。交心会上,支委们敞开心扉谈工作,谈治村强村的建议和意见,也敢把自己想不通、理不顺的问题和事情摆到桌面上来谈,大家共同分析、讨论。交了心、通了气,支委一班人心齐气顺,团结和谐,工作越干越有劲。在民主生活会上,支委们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勇于解剖自己,敢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该肯定的肯定,该指出的问题及时指出。支委一班人精诚团结,模范带头。支部书记王再德一心为群众,从不计较个人得失。1984年为争得镀锌厂项目解决村里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他一个月里几乎每天都骑自行车甚至走路到长沙市,往返几十公里。家里一头快出栏的猪跑了,他顾不上寻找,责任田的禾遭虫害了,他连买瓶农药的工夫也抽不出。为了争得项目,他舍小家为大家。功夫不负有心人,项目争到了。为尽快建厂投产,整整45个日日夜夜摸爬滚打在工地上,仅因妻子病了才回家一次。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黄龙新村阔步前进,1986年就有了些积累。但村支两委厉行节约,廉洁奉公,把钱用在刀刃上,不断完善财经制度。他们完善村干部报酬,村级收入、经济往来等各项开支,重大决策实行“五公开”,年底由村、组进行村务审计,向村民公布审计结果。黄龙新村的领导班子以其公正、廉洁、勤政为民的思想和工作作风赢得了群众的高度信任,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黄龙新村党支部还特别注重加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20多年来,黄龙新村坚持党员考核和评比。他们把计划生育、扶贫帮困、企业生产、农业生产等6个方面的考核内容量化到每个党员,根据目标进行考核,评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对优秀、合格党员进行表扬,对不合格党员出榜公布,在全体党员大会上进行批评教育。在广大党员中形成了自律自束自励,奋发向上,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党支部还制定了党员干部联系农户制度,要求做到“四个一”:进行一次谈心、解决一个问题、作好一个规划、树好一个形象。

  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中,黄龙新村党员干部把集体的利益、群众的冷暖放在第一位,义务修路、修塘坝、护林等,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广大党员在各项活动中争挑重担,争攻难关,争做实事,争当群众的贴心人。人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黄龙新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的工作原则,创新了如“十星户”评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对表现突出的星级户予以鼓励,全村出现了崭新的精神面貌和和谐工作局面。

  壮大集体经济走向共同富裕

  村支两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发展和壮大村集体经济,一直把发展工业作为壮大集体经济的重点,实行走农村工业化的道路。村支两委上省城、访亲友、入部门、找项目、争贷款。在支部书记王再德同志的努力下,相继办起了铁工厂、镀锌厂、电力线路金具厂、铸件厂、邮电器材厂、红砖厂、搓合式稳压器厂等企业。为了提高工厂效益,村支两委决定采取集体经营,分厂核算,自负盈亏的办法进行管理,实行“三定一奖罚”制度,即定人、定任务、定报酬,超产奖励,未达目标罚款。20多年来,企业为村创造了4000多万元的收入,每年发放职工工资2250多万元,安排600余劳动力就业。在大力发展集体企业的同时,村上还实行多项优惠政策,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目前全村个体户200余家,运输户60家,工业户40家,三者占全村总户数的30%。今年,全村总收入达2.2亿元,人平年纯收入达6900元,人平存款余额达1万元,村民生活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96%以上的农户盖起了楼房,高档家用电器已大量进入普通人家,部分家庭还购置了电脑、汽车等高档消费品,外出旅游的人数也逐年增加。全村拥有各种汽车150多台,有电脑150多台,家家通电话,宽带入到户。村民们都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在全县率先步入了小康,到处呈现出了一派健康、文明、和谐的新气象。

  坚持“两手”抓建设文明新村

  黄龙新村党支部认为,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比较富裕了,精神文明建设不能落后。他们始终按照“物质生活比较丰裕,精神生活比较充实,居住环境改善,健康水平提高,公益事业发展,社会治安良好”的小康目标,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村里每年拿出很大一部分资金投入精神文明建设。一是重视科技推广。村里确定一名支委专抓科技推广。近年来,一直坚持办各种种植班、饲养班、农机班、经营管理班和家电班等,培训村民达500多人次,费用支出达6万余元,引进各类技术人员14人,接受大专毕业生21人。科技的推广迅速带动了村组经济的发展。二是着力培养下一代。近几年,村上投资500余万元建起了一所占地32960平方米、建筑面积5315平方米的花园式学校,连续三年被评为市德育先进单位。村里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学杂费全部由村集体负担。三是丰富村民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村部建立了篮球场、门球场、乒乓球室等,经常开展各类体育竞赛。一年组织一次高标准的卡拉OK赛,老年节也组织文艺慰问演出等等。四是开展创优争先活动。每年年底召开“五好家庭”、“优秀村民”、“优秀党员”、“生产能手”等表彰大会,近十年来共计发放奖金40余万元。黄龙新村自1995年起还投入490万元建起集养老、健身、休闲、观光于一体的老年人康乐中心。中心有文娱室、医务室、食堂、花园、亭台楼阁、人工湖等,环境优美,功能齐全。全村五保老人和为村集体事业作出贡献的老干部、老党员免费入住安度晚年,得到全方位服务。

  日新月异的黄龙新村,人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黄龙人,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历史进程中,必将谱写更新的篇章。

  (稿源:红网)

  (编辑:张广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