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特别关注:免费后义务教育走向何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3日17:23 人民网

  New Page 1

  编者按:新年伊始,国务院有关全免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政策,着实让人振奋了一把。紧接着,北京、上海、河南荥阳等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全免或者部分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可谓喜讯频传。此时,是否应该思考一下:免除学杂费是否就能解决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之后义务教育应该走向何方?且看学者们思考的“火花”,欢迎网

友参与讨论!

  免费后,农村义务教育可能出现的难题

  问题一:中央和地方财政博弈问题

  在“两免一补”政策出台时,规定中央财政负责“一免一补”即负责免除书本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地方财政配套,负责免除杂费。中央和地方惠及的困难学生数量要一致。经过一年来的实践表明,中央财政有较强的实力实施免费义务教育,而有些地方则力不从心。例如,2005年年初时,有些省上报的应该得到“两免一补”的学生数量较大,后来发现自身财力不足,只好减少上报数量,以减少地方免除杂费的开支。

  实际上,这类问题在过去也经常发生,中央为了调动地方积极性,每每无不要求地方做出些相应的配套为前提;地方为了得到中央的财政支援,不惜许诺夸口,而实际则不完全兑现。由此形成了中央和地方的博弈关系。当前,在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的义务教育问题上出现博弈,与免费义务教育的初衷有些不和谐,本来是令人雀跃的好事恐怕又要出现瑕疵。我们调查发现,某些地方领导,特别是有些贫困地区的领导早已认为,义务教育作为社会公共资源,其运行成本主要应该靠“国家”的思想,他们心目中的“国家”即中央财政。公共资源享用权利的不排他性,以及回报时的无界限性,使得很多地方领导慨叹“义务教育办好了,接受高层次教育的人才流失了,对本地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据统计,目前“两免一补”只惠及国贫县3600万农村学生。以后将有数以亿计的学生要面临这种情况,所以要有一个长效机制保证免费义务教育实施。

  对策:在我国,长期存在协调条条块块关系的问题。财政管理体制方面一级政府一级财政,各自保持本级财政收支两条线平衡,实质是强化了块块的权力。例如,我们调研了解到,某县教育局领导根本不知道教育专项转移支付数额,县一把手说,“你们都知道了,就会天天来要钱了。”但是,在分税制之后,在中央财政得到强化之后,在对待像义务教育这样的公共事业,条条的作用应该强化,中央财政的垂直影响会更加有效。专款专用,封闭管理对保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直接到位,至关重要。当然,在实践中需要有纪检审计部门督察,更需要有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操作透明。否则,免费义务教育和以往的教育转移支付一样都可能被截留和挪用。

  问题二:教师制度建设问题和农村教师问题

  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不高,教师队伍各种结构(学历、年龄、职称、性别、学科等)不合理,教师待遇较低,代课教师较多等。农村教师问题是否解决是关系到农村义务教育质量高低的大问题,而教育质量提高会促进农村教育的普及。在此,我们认为要从制度重建的角度思考农村教师问题。

  对策:1.建立城乡教师双向流动制度

  2.修改教师编制制度

  3.规范代课教师制度

  4.出台农村教师流失补偿规则

  5.放宽教师职务评聘制度阅读全文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大趋势

  教育公共政策出现新的趋势

  1、加大力度支持农村教育,采取紧急措施遏制“择校热”

  2、教育部出台推进教育均衡化文件,提出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时间表

  3、《义务教育法》修改体现教育均衡化价值阅读全文

  均衡发展需要体制创新

  为促进办学条件的均衡:要改革城乡学校教育经费拨款方式,均衡拨付城乡义务教育生均经费。由于改革需要逐步推进,均衡发展可以率先在县域然后在省域取得突破。目前北京、上海已在进行这项改革。

  为促进教师资源的均衡: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工资制度,促进教师工资的规范化,缩小校与校之间教师工资差距。同时,建议借鉴日本、韩国及欧洲许多国家的经验,考虑对中小学教师实行教育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的管理。此外,在不同学校教师岗位的设置上,一定要“科学和公平设岗”,同时,教师管理要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可考虑依法建立类似体育人才流动的“转会制”。

  为促进义务教育阶段生源的均衡:需要进一步改革高中阶段招生制度。一些地方已在做的将重点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初中校的做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必将引导初中校生源流向,逐步遏制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倾向,改善薄弱初中校生源质量,最终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学生择校也逐步“择无可择”。

  为了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还必须坚持以共享促均衡和以监测促均衡。教育资源共享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发育。要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作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也可以带动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化的提升。还要研究建立具有积极导向性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评估体系和制度,发挥激励、约束和规范作用。阅读全文

  义务教育均衡化的地方实践

  推行“城乡教育一体化”——成都教育体制创新

  城乡教育一体化,首先需要破除身份的二元分割制度,使农村人口子女和城镇居民一起共享城市教育资源。2004年初,成都市正式出台《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全面推行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对全市户籍人口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的划分,统一为“居民户口”。按照《意见》规定,到2007年,成都市将全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实行城乡户口一元化登记管理。

  成都通过实施“八大工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斥20亿元巨资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农民教育与培训工程,引导农民致富,促进农民变市民;教育强乡(镇)工程,实行镇域内教育和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帮困助学工程,确保弱势群体利益,实现教育公平;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促进农村学校 办学水平提高;城乡学校结对子,百万学生手拉手,增强城乡教育互动融合;进行试点稳步推进“免费义务教育”工程。

  缩小学校差距,从根本上解决择校问题——安徽铜陵教育体制创新

  安徽省铜陵市成为国内第一个大面积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的城市,创造了一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范例。2005年10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铜陵召开了义务教育均衡化的会议,学习、总结铜陵的经验。铜陵市用了10年时间基本取消了学校差距,推行的做法包括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斥巨资扶持弱校,先后在人口密集区新建5所中小学,改造和扩建了17所学校,从而满足了每个学生都能在规定的服务半径内就近入学的需要。二是实行校长和教师轮换。校长和优秀教师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当像教育经费一样平均分配,并优先向薄弱学校倾斜。三是改革高中招生办法,?牻胖矢咧腥胙е副昶骄峙涞礁鞒踔校峙浔壤?997年的40%提高到2005年的60%,从根本上消除了家长的择校心理。同时在招生制度上实行透明化,招生信息完全向民众公开,将教育公平置于社会的刚性监督之下等。铜陵市的实践说明,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促进教育公平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铜陵市能够做到的,别的城市也能够做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