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玻利维亚当选总统未访美先访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4日06:15 青年参考

  应中国政府邀请,玻利维亚共和国当选总统埃沃·莫拉莱斯1月8日至9日访问我国。在这里,有一个表述的细节值得注意,那就是莫拉莱斯的头衔是“当选总统”,而非总统,这是因为他尚需等到1月22日才正式就职。

  按照以前拉美很多国家的惯例,当选总统就任前都要往华盛顿跑一趟,主题无非就是表个忠心、拉些援助。这次莫拉莱斯偏偏不去美洲的老大哥美国那里,反而千里迢迢访问

正在崛起中的中国,引得一些美国右派心酸酸的,甚至说“北京共识”已战胜“华盛顿共识”。

  中美争夺美洲论杞人忧天

  美国右派的心酸是有历史传统的,自从西班牙人被撵出拉丁美洲以后,美国一直将拉美地区视为自己的战略后院,绝对不允许任何人插足。而美联社在报道中显然也抓到了美国受众的兴奋点:“在中国访问的玻利维亚候任总统埃沃·莫拉莱斯,周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并称中国为玻利维亚人意识形态方面的盟友。”

  有意思的是,香港的一些媒体爱国心切,也援引国际政治观察家的话指出,“中国正在靠近美国的‘后院’,这表明崛起中的中国在全球范围内提高了影响力,而这将对国际秩序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事实上,这种从地缘战略角度来分析问题的习惯不一定是好习惯,因为这种过于夸大中国在拉美地区影响力的舆论,只会给中美关系增加不必要的变数,甚至也不利于中拉关系的健康发展。

  胡主席讲话务实理性

  事实上,如果我们注意到相关的新闻照片,就可以发现莫拉莱斯是穿着黑色皮夹克和胡锦涛主席会面的,而胡锦涛主席则是一身西装。莫拉莱斯的皮夹克让人联想起了古巴最高领导人卡斯特罗多年不变的那身戎装,而胡锦涛主席的西装亮相则淡化了外界对中国如何崛起的担忧。

  平心而论,拉美地区出现了古巴、委内瑞拉和玻利维亚这个所谓反美的“轴心”,其原因还必须归于美国的拉美政策。美国常常挥舞“人权大棒”到处打压别国,但当年对智利的皮诺切特政权却恩宠有加,新自由主义在拉美大行其道,结果像玻利维亚这种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依然一贫如洗,该国63%的人口仍然在贫困线下挣扎,而其它经济有所发展的国家也严重地两极分化。

  这就难怪莫拉莱斯反复强调玻利维亚能源国有化,他称此前玻利维亚与外国石油公司签订的合同都是“无效和作废”的,因为这些合同没有得到议会的批准,“我们将会严肃对待那些违反玻利维亚法律的石油公司,我们需要的是合伙人而不是完全霸占我们能源的公司”。而外国投资者目前拥有玻利维亚1/4的油气储备的开采权。

  美国《华盛顿时报》指责这种“国有化政策”触犯了新自由主义保护私有产权的天条。问题的症结在于,作为全球最富有的国家,美国这么多年在玻利维亚并没有在扶贫方面做出令人信服的成绩。

  而胡锦涛主席则务实地表示,“在新世纪新阶段,中方愿与玻方共同努力,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把中玻友好合作关系提高到新的水平,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在此次会见的过程中,中国领导人更加强调的是双方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合作。因为中拉修好不仅有利于中国开拓全球市场、拓宽原材料和能源来源,也有利于拉美国家发展自己国家的经济,改变不平等的世界贸易秩序。

  谁在让拉美向左转

  美国如果在冷战思维的影响下,误判中拉关系的定位,在自己的南方邻国中再臆造出一个敌人,那它只会在拉丁美洲地区失去更多的朋友。因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1960年的古巴正是由于贫穷和美国错误的外交政策,将它踢到苏联阵营去的。如果从积极的角度看待中拉友好,美国就会发现中国是拉美发展的又一个发动机,也是有效的稳压器。

  拉美向左转,最大的动力不是中国,也不是美国自己,而是那些贫苦拉美人民的选择。在即将到来的秘鲁大选中,相信我们还会看到这一点。

  参考辞典

  华盛顿共识

  华盛顿共识一般包括三大内容:“财政紧缩、私有化、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这种政策建议因为得到美国财政部和华尔街的大力支持。

  拉美是“华盛顿共识”的最初试验区,在其中的某些国家,该“共识”曾取得不错的成就,但却积累了成堆的社会问题。长年的社会动荡促使拉丁美洲的左派重新主政。他们一反完全市场化的做法,强调经济改革、发展与社会稳定均衡发展,政策明显向广大普通人民倾斜。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20多年来取得巨大的成绩,很多发展中国家也想从中国学习到有益的经验,于是一些西方学者就想当然地抛出了和“华盛顿共识”相对抗的“北京共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